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傳統的矽基半導體,當加熱到攝氏150度便開始無法控制電流,將清除記憶體的資料。美國密歇根大學開發一種新型記憶體,設有兩層結構(半導體氧化鉭及金屬鉭),再移動帶負電的氧原子來記憶,標榜能夠在超過攝氏600度高溫下運作,數據可以保存24小時以上,預料適用於核融合反應堆、噴射引擎、地熱井及悶熱的行星使用;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Device。
在傳統經濟體系中,貧窮往往如同宿命般代代相傳。教育、資本、人脈與機會,長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出身低下階層者,即使勤奮努力,仍難以突破制度的天花板。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團隊發表一款「微創原位生物打印機」(MIISB),旨在解決聲帶手術後的纖維化併發症(Post-surgical Fibrosis,PSF)。
香港城市大學去年10月創立「香港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院」(HKAI-Sci),該院昨推出專業人工智能(AI)科研助手SciencePal(https://sciencepal.ai),開放公眾登記使用。
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公布《2026年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指出世界即將步入由人工智能(AI)驅動和連結的新時代,任何單一技能都難應付未來需求。
美國科技巨擘亞馬遜(Amazon)就人工智能(AI)初創公司Perplexity旗下的AI代理瀏覽器Comet,爆發法律糾紛。
全球科企搶建大型數據中心,惟隨着地球資源日益緊張,將人工智能(AI)運算設施移師到太空軌道,技術上並非天方夜譚。
人工智能(AI)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然而,當前關於AI的討論,往往局限其作為勞動力替代工具的角色,而忽視更深層次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