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7件事可提高生產力

作者CamMi Pham通過自身經歷和一些科學證據說明,有時候努力工作未必是通往成功的正確路徑。成功的關鍵不是努力而是巧幹。因為時間是稀缺商品,有時候少幹反而收效更佳。
忙未必就說明你有生產力。要想有生產力,更多的是要管理好你的精力而不是時間。要經營好你的生活。我們需要學會花費最小的精力得到最大的收益。不幹以下 7 件事,我把每週的工作時間從 80 小時縮短到了 40 小時,但是完成的工作卻多了很多。
1、不加班效率高

每週 5 天,每天 8 小時的工作制是福特在 1926 年的發現。實驗證明,把每天工作時間從 10 小時降至 8 小時,每週工作時間從 6 天降至 5 天后,生產力反而提升了。
1980 年由商業圓桌會議發佈的《建築項目的加班效應》指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工作越多,效率和生產力都會下降:
若每週工作時間超過 60 小時的情況持續超過兩個月,生產力下降的累積效應將導致完工日期推遲,而同樣的人數每週只工作 40 小時甚至還會更早完工。
美國軍方研究表明,「每天少睡 1 小時持續一周會導致相當於 0.1 血醇水準的認知退化」。
《睡眠的秘密世界》指出:
熬夜之後無論白天你幹得有多好,情緒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前瞻性思考和行動的意願、對衝動的抑制、樂觀程度、同理心、情商等也會下降。
所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對於維持高水準的生產力十分重要。
很多名人的經驗是白天多小睡。達芬奇、拿破崙、愛迪生、羅斯福夫人、吉恩•奧特裡、甘迺迪、洛克菲勒、邱吉爾、林頓•詹森、雷根等都有小睡的習慣。
2、不要老說「好的」

根據 20/80 法則,20% 的努力創造出 80% 的結果;但反過來 20% 的結果消耗了 80% 的努力。因此我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能產出 80% 結果的事情上,然後放棄其他的事情。如此就能把更多的時間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我們應該對低產出甚至無結果的任務停止說「yes」。
巴菲特︰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區別在於後者幾乎對所有事情說「不」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我們該對哪些事情說「yes」,對哪些事情說「no」呢?如果想不出哪些事情值得花時間,不妨來個簡單的分離測試。跟蹤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然後盡可能優化。
我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都說了太多的「yes」,因為這比拒絕要容易得多。沒人想當壞人。
2012 年的消費者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把 120 人分成了 2 組。一組人訓練成說「我不能(I can’t)」,另一組則說「我不(I don’t)」。結果很有趣:
告訴自己「我不能吃 X」的學生在 61% 的時間內選擇了吃朱古力糖,而告訴自己「我不吃 X」的只在 36% 的時間裡抵擋不住誘惑。在說法上作這麼簡單的一個變化就能顯著改善健康食品的選擇。
所以,下次需要避免說 yes 的時候,直接說「我不」。
另一個避免不必要活動的技巧是 20 秒規則: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多給自己 20 秒的時間考慮。
3、不要事必躬親
我曾經管理過一個非常大的社區,試圖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情,最後發現我幹不了。我筋疲力盡,最後社區接管了自我管理的工作。令人驚奇的是大家做得比我還好。我因而領悟到了社區的力量。
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去尋求幫助,這一點很重要。讓做得更好的人接管你的一些工作對你來說更好。這可以讓你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最重要的任務上。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自己解決問題上,讓專家幫助你。
很多時候,哪怕朋友不能幫你,他們的陪伴也能讓你更有生產力。
4、不要完美主義
達爾豪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Simon Sherry 的完美主義與生產力研究發現,完美主義是生產力的絆腳石:
完美主義者完成任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完美主義者因此等待完美時刻而耽擱。就商業而言,如果你等到了完美時刻時間已經太遲。
完美主義往往因為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解:因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因為過於關注小事情而錯失了大場面。
最好的完美時刻就是現在。
根據 Tethys Solution 的一項研究,一支 5 人團隊,如果把 3%、20%、25%、30% 和 70% 時間花在重複性工作上,經過 2 個月的生產力強化(引入自動化軟件)後,時間相應降至 3%、10%、15%、15% 和 10%。
現在只要我需要重複做一件事情 5 次以上,我就會要求自己找個程式來替我做。不會程式設計沒關係,如果不懂開發,那就去買程式。
人們往往不記得時間就是金錢。他們手工做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這麼做比較容易,不需要研究。處理 30 張圖片似乎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是 30000 張呢?你只能靠軟件去處理了。記住,你需要花錢去掙錢,而時間是你最有價值的商品。
6、決策不靠猜測
如果網站可以 SEO,那麼生活也能。不要靠胡亂猜測做決定,要用資料支援你的決策。
不同領域有許多研究可供參考。例如你是否知道下午 4 點的時候人最容易分心?這是賓夕凡尼亞大學助理教授 Robert Matchock 領導的一項研究。哪怕你找不到需要的資料,進行分離測試也不需要話太多的時間。
要不斷問問自己,你打算如何去衡量和優化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 ?
7、不要老是工作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如果我們過於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就會畫地為牢,跳不出框框。時不時從工作中脫身出來獨處一下非常重要。按照《孤獨的力量》的說法,獨處的時間對於大腦和精神很有益處:
哈佛研究表明,如果某人相信自己正在獨自體驗某件事情時,其記憶會更持久更精確。另一項研究表明,一定時間的獨處可令人更具同理心。儘管沒人會質疑早期過多的孤僻生活是不健康的,但一定時間的獨處可令青少年改善情緒提高成績。
給反省留點時間很重要。當我們不去尋找解決方案時,後者卻往往不期而至。
當然,我們不能一夜之間就能變得更有生產力。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一樣,這也需要努力。守株待兔是等不到變化的。我們都需要多瞭解自己的身體,找到精力分配的最佳方式,這樣才能擁有更成功更幸福的生活。
[原文:36Kr]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城大國際科研排名榮膺全港第一 HK Tech 300列高校推動創新產業示範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致力推動教研創新,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袖。在最新公布的國際權威排名之中,城大推動科研成果排名耀眼。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發布的「2025科研領導者」排名榮膺全港第一、位列全球第70位。城大科研成果助力創新產業應用顯著,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榮登全球第一位之際,城大HK Tech 300計劃更獲政府列為高等院校推動創新創業生態蓬勃發展的案例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粵語評測平台|中大首創平台 測LLM粵語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推出全球首個粵語動態評測平台CLEVA-Cantonese,旨在建立公平、持續、標準化的基準評估,揭示各類大型語言模型(LLM)對粵語的支援程度。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AI小說爆紅|日出版商角川 網載AI小說爆紅
日本出版商角川集團旗下網絡小說平台Kakuyomu,近日一部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作品,名為《我在街角偶遇一個女孩,對她使用了治癒魔法,治好她不治之症及失明,她從此對我產生了很深感情》,意外登上每日綜合排行榜首位,在日本文學界引發軒然大波。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希路能源|港設充電站 貨車可用
本地科企希路能源(Halo Energy)聯同物流設施供應商嘉民集團(Goodman),在其物流中心啟用「全港最大型」商用電動車快速充電網絡。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百億超算中心|亞馬遜858億超算中心 一年建成
亞馬遜(Amazon)在印第安納州約4.85平方公里土地上,短短一年內建造了一座數據中心。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