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Horowitz:能做(Can-Do) vs. 做不了(Can’t-Do)
《StartupBeat》編按:原文刊於bhorowitz.com,作者Ben Horowitz為矽谷著名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的聯合創始人。他現在是Capriza、Foursquare、Jawbone、Lytro和Okta等多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有理性的人讓自己去適應世界,無理性不講道理的人堅持在試圖讓世界來適應他自己。因此,世界所有的進程都得靠無理性的人來推動。」
這句話來自George Bernard Shaw,最近網上越來越流行一些數落年輕創業公司不是的文章、微博和評論,每一天我都會在Twitter 上看到一些人譏笑某個創業idea 有多可笑、某個創始人人品有多不好或是某個創業公司必將失敗等等。
現在似乎正在興起一個運動,一個用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來代替創業公司文化中所蘊涵的希望和好奇的運動。
為何要重視這個問題?我們為何要去在意創業氛圍在往錯誤的方向傾斜?為何關於一家創業公司的對與錯的看法是如此重要?
技術這個詞意味著的是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雖然聽上去很容易,但做起來其實很難。找到一個更好的儲存數據的方式、一個更好的貨幣形式、又或者是一個更高效的社交方式,以此改變人類幾萬年曆史積澱下來的行為體驗,這事實上非常困難。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從邏輯上改善任何東西。心理學中有描述過,如果一個人想要達到某個重大的突破,他必須無限期地停止對任何事物的懷疑。而現在的科技創業公司就是人們想像任何不可能的地方。
作為一個VC,人們經常會問我為何大公司往往在創新上停滯不前,而小公司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我一般的回答也往往出人意料,大公司並不缺少創新的想法,但他們並沒有去執行是因為他們需要從上往下一大批人的准許之後才能去那麼做,在這過程中如果有一個自己為是的人感覺到這個想法有些問題,他常常會跳出來炫耀般地指出,又或是直接靠他的權力直接否決了那個想法,這就是原因。
這就把我們引到了一個話題領域:做不了文化(Can’t-Do Culture)。
創新真正的麻煩在於,往往真正具有變革性的創意在當時看來都是一個爛點子,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是它們具有變革性的原因。創新能力很強的巨頭,比如Google 和亞馬遜都是由它們的創意領導者管理,Larry Page 會自己去尋找那些看上去是個爛點子但其實創新性十足的想法,並且他會駁回那些認為這樣的想法不能實現的理由。
就這樣,他打造了一個能做文化(Can-Do Culture)。
有些人很想把創業圈子打造成具有變了質的做不了文化的巨頭公司,我寫這篇文章也是想要轉變他們的想法,這是一個悲劇的趨勢。
關於對科技的那些輕蔑的修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有時一些批評也有道理,特別是對於一些不再重視創新的公司來說,但我們往往都無視了重點,給大家舉三個例子:
電腦
1837 年Charles Babbage 開始著手打造被他稱為“The Analytical Engine”的東西——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台電腦,被我們現在稱之為“圖靈機”,也就是說,Babbage 當時打造的機器只要有足夠資源,它的計算能力和現在最強力的計算機沒有區別,雖然計算速度可能會慢很多(好吧,其實是超級慢),但他的設計卻是和現在的機器匹配的。
Babbage 並沒有成功打造出一個能夠運行的機器,因為在1837 年,那就是一個野心過大的任務,材料都是木質的而且能源來自於蒸汽。最後英國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George Biddel Airy 告訴英國財政部Analytical Engine 根本沒用,這個項目應該被終止,政府最後也停止了對其的資助。直到1941 年世界才又將Babbage 的想法挖掘出來,在他被懷疑論者迫害後幾近被人們遺忘的時候。
在近171 年之後,他的想法仍然被證明是正確的,其實我想說最重要的不是Babbage 生不逢時,而是即使是在100 多年前的時候,Babbage 仍然有決心去實現自己的願景,他一直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啟示和鼓舞,而George Biddel Airy 則更像是一個鼠目寸光的笑話。
電話
貝爾作為電話的發明者,曾想要將自己的發明和專利以1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Western Union——當時最大電報行業最大的一家。但Western Union 拒絕了,以下是當時Western Union 內部的一些具體報告:
電話這個東西聲稱可以從電報線傳遞人的講話,但我們發現聲音很微弱模糊,並且如果距離越遠聲音就越弱。技術上來說,我們並不認為這個設備可以在幾英里之外實現聲音的有效傳遞。
貝爾想要在每一個城市都安裝一個他們所謂的“電話”裝置,這個想法看上去就很傻。另外,人們為何需要另外一台設備,當他們可以把消息發送給電報局再通過它將信息傳遞到美國任何城市呢?
我們公司的電器專家已經把電報技術改善到了極致,我們沒有理由讓任何有著不切實際想法的外來者加入我們,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在哪,他們缺少對技術和經理事實的理解,並忽視了他們的設備的限制,其實和玩具差不了多少。
基於這些事實,我們覺得10 萬美元的收購提議並不現實,因為他的設備根本對我們毫無用處,所以我們不建議接受這個提議。
互聯網
現在我們絕大多數人已經認清了互聯網的重要性,但這其實只是一個現象。就像1995 年一樣,天文學家Clifford Stoll 給Newsweek 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為何網頁不能成為極樂世界(Why the Web Won’t Be Nirvana)”,我們來看看這個不幸的分析中的片段:
接下來還會有網上貿易(cyberbusiness),我們被告知會有即時的商品目錄,只需要點擊就能完成購買。我們將可以在網上訂購飛機票、酒店等,實體店將不再興盛… 那為何現在我居住的城市一個下午當地的電話銷售都比整個互聯網一個月的銷售額還要大呢?就算以後會有一個有效的網上轉賬方式(但這是不可能的),網絡還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銷售人員。
看看這些聰明人的錯誤都有怎樣的共同點?他們太專注於分析現在的科技不能夠做到什麼,而不是去思考它們未來能夠做到什麼。這就是懷疑論者一直以來最常犯的錯誤。
做不了文化的壞處在哪?很諷刺的是,它讓那些懷恨在心者感到了傷害。一個人太專注於一個創意到底有什麼錯誤,他就成為了那個永遠不敢嘗試去做別人覺得愚蠢的事的人。他們忘了從偉大的創新者身上去學習,而只是不停地妒忌。他們如此固執,根本無法發現那些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年輕創業者。他們的憤世嫉俗永遠無法激勵身邊任何人去做任何偉大的事。他們其實就是歷史一直以來所嘲笑的一群人。
停止憎恨,開始創造。
Don’t hate, create.
[圖:Beverly & Pack CC Licensed]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國泰創新轉型 風暴中起航(湛家揚博士)
2020年,國泰航空(00293)面臨創立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全球邊境封閉,航班停頓,乘客運載量驟降至不足一成,收入亦大幅下滑。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指令技巧|對LLM指令愈粗魯 回答更準確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一項研究聲稱,大型語言模型(LLM)表現會受到指令措詞的態度影響,而且愈粗魯及不禮貌的指令,反而可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文章|網上生成文章 多過人類撰寫
美國搜尋引擎改良公司Graphite最近發表報告,評估人工智能(AI)生成文章在網上的普及程度,結果發現其數量已在去年11月超越人手撰寫的文章。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輟學創業|貝索斯:輟學後成功創業屬少數
現時愈來愈多「Z世代」選擇不讀大學而自行創業,甚至有人成為百萬富翁。財經雜誌《財富》報道,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提醒輟學成功的故事未必適合大部分人。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GPT將驗證年齡|12月全面實施 展示情色內容
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日前在社交平台X預告,旗下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將於12月全面實施年齡驗證,但同時會真正「把成年用戶當作成年人看待」,容許更多情色內容出現。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準備度指數|港企僅2%準備好用AI 低絕全球 思科調查30市場 13%公司已有藍圖
美國網絡設備生產商思科(Cisco)發表2025年度《思科人工智能準備度指數》,調查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30個市場、26個產業的8000多位企業領袖。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引領無工作烏托邦?(車品覺)
想像未來某一刻,清晨醒來的你毋須急步擠進地鐵,也不必擔心績效指標,而是在晨光中讀書、打太極或陪伴家人──因為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由一筆自動到賬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埋單,而背後支撐這一切的,是人工智能(AI)創造的財富所承擔。
- Posted Octo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