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善用新科技 領悟學習真諦(鄧淑明博士)

By on July 31, 2025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根據網上數據顯示,全球人工智能(AI)工具的使用量持續攀升,今年5月的網絡流量已突破107.5億次,平均每次使用8分52秒,正全面蠶食傳統搜尋引擎的使用量。相信這主要原因是AI回應問題迅速,平均回應時間少於一秒,比使用搜尋引擎方便,又能以秒速提供所需答案,難怪目前全球每分鐘的AI查詢量已超越100萬次。

所謂一枚銅幣有兩面,AI雖然能秒速滿足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卻是進一步削弱人類學習的原動力和耐性,這對學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更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故此,各國教育部對於中小學生在課堂上應用AI,都已逐步制定相關指引和規管措施,預防濫用,忽略學習及思考過程,甚至對求學過程產生偏見和極端思維。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發布或正逐步制定與AI教育相關的指引和規管措施,縱使不同國家規管AI教育的方向各有不同,但重點大致類近。例如各國均認為要分階段實施AI應用權限,通過獨立課程或跨學科模式融入AI教學元素,強調數據私隱、AI倫理教育、算法透明性及防止技術依賴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3年公布的《生成式AI在教育與研究中的應用指南》中,建議各國應制定教育框架,確保AI工具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以響應其「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終身學習機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筆者對此最為認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3年公布的《生成式AI在教育與研究中的應用指南》中,建議各國應制定教育框架,確保AI工具的安全性和公平性。(路透資料圖片)

事實上,AI能夠為學童提供個人化的學習輔助,可輕易實踐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加上電子學習和教育科技(EdTech)已成為全球教育的新方向,這不但可減少碳排放,還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公平和便宜。

為推動數字教育高質量發展,早前教育局便宣布由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億港元推行「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為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教育學生提供22項創新電子學習方案,當中18項更融合AI技術。

近日參與「數字教育周2025」啟動禮時,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陳黃麗娟博士指出,「學生要能有序和適當地善用和控制新科技,而非反被新科技控制」,然而目前學生日程繁忙,功課考試壓力太大,學習節奏太快,要掌握AI,提升分析能力和解難能力都是關鍵要訣,相信要加快開發更多嶄新的EdTech方案,協助家長與教師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方能引導他們領悟學習的真諦。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陳黃麗娟博士指出,「學生要能有序和適當地善用和控制新科技,而非反被新科技控制」。(信報資料圖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