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CODA 與AI深度思考達目標(黃岳永)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只需向AI輸入一個問題,AI便能自動生成一篇長文或建議。起初,許多人都對AI生成的高效率讚不絕口,但用得多了,便發現生成內容常常只是把一堆資料拼湊在一起,仔細一看,其實相當混亂且難以理解。
我們並非真正缺乏資料,也不是懶得寫(儘管有些人確實如此),而是許多人一不小心誤入歧途,讓AI替自己思考和決策,這樣便容易被AI的「幻覺」所迷惑。我們使用AI時應該採用「Jarvis Workflow」,就像電影《鐵甲奇俠》(Iron Man)的智能管家Jarvis,讓AI成為我們的數碼分身,協助看清問題、整理資訊、釐清邏輯,然後快速行動。
在上周的專欄中,筆者分享了Jarvis工作流程的四部曲──CODA模型。接下來,不妨把這套模型應用在實際案例中,假設我正在籌備一個針對長者看護的社會創新項目,要如何利用AI達成目標?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了解市場趨勢、整合成功案例來設計策略藍圖,並撰寫有說服力的簡報和計劃書。第一步是收集(Capture)資料,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資料的質量和可信度,直接影響計劃的成敗。推薦使用Perplexity.ai和Google Gemini,前者適合提出明確問題,並獲得具引用來源的答案;後者可分析PDF、影片及網頁,整合為摘要內容。切記要避免使用Reddit和小紅書等未經驗證的內容來源。
首先向AI輸入提示:「列出近兩年AI應用於長者照護的成功案例與挑戰」,在資料收集完成後,接下來是理清重點與邏輯,即組織(Organise)。
這一步驟由AI協助整理、比對和摘要,而非直接得出結論。可以使用Google的NotebookLM,該工具允許用戶上傳最多300份文件、影片和網站,自建資料庫,確保AI僅根據這些來源回應,避免虛構訊息。
第三步是將資訊轉化為觀點與策略,即提煉(Distill)。這時可以繼續使用NotebookLM,以表格方式整理資訊差異,建議使用語音Podcast模式,一邊聽AI讀出重點,一邊即時提出問題,這過程有助梳理概念與釐清邏輯。
當資料齊全、邏輯清晰,行動(Action)便能自然而然地發生。這時可進入撰寫、製作簡報、規劃推廣活動的階段,還有多種工具可供選擇,例如Notion、Miro和Canva,方便記錄、協作和設計推廣。
Jarvis Workflow並非捷徑,而是結構化地與AI共創。事實上,AI的真正價值在於成為一個可對話、有記憶、懂脈絡的數碼思考夥伴。在這個資訊爆炸、速度至上的時代,最值得我們珍惜的,正是深度思考的習慣。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