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機協作成就未來(湛家揚博士)
筆者有幸在3Business Empower Partnership Summit 2025開幕座談中擔任主持,並以輝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一句話作為引言:「資訊科技部門將成為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人力資源部門』。」此語不僅引發現場熱烈討論,更為整日議程定下深遠的思考方向─當AI代理逐漸成為企業團隊的一員,員工角色將如何重塑?企業又應如何在技術與人力之間,建立真正的協作關係?

在由微軟、和記電訊香港(00215)、安永及香港青年工業家基金會代表參與的專題討論中,我們共同探討了員工與AI協作的未來方向,並歸納出以下5項重點啟示:
(一)AI應普及至全體員工
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應局限於資訊科技(IT)部門或數據團隊。若企業希望真正釋放AI的潛力,必須讓每位員工都能理解、接觸並運用AI工具,這不僅是技術普及,更是文化轉型。這正是「數據與人工智能素養協會」(DALA)所倡導的理念:讓AI知識成為企業的基本素養。企業可培養一種「人人皆可創新」的氛圍,讓數據與AI成為日常工作的助力,而非遙不可及的技術。
(二)企業須以身作則
許多企業致力向客戶提供AI解決方案,但若自身無法在內部實踐AI,便難以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專業。企業應從自身流程開始,把AI融入決策、營運、客戶服務等環節,讓員工親身體驗AI的效益與挑戰。這種「先行示範」不僅提升內部效率,更能激發員工的參與感與創新意識,形成由內而外的技術文化。
(三)回報率並非唯一驅動力
雖然投資回報率(ROI)是管理層衡量AI項目的重要指標,但真正推動AI文化的,是員工的主動參與及成就感。當員工能夠運用AI解決實際問題─無論是優化流程、提升服務質素,或是簡化繁瑣工作,他們都會感受到自身價值的提升。這種「用AI解難」的體驗,能激發自信與成功感,遠比單純的財務指標更具持久影響力。

(四)技能提升是轉型引擎
AI的賦能,始於員工的能力建設。企業若希望員工能與AI協作,必須提供持續的培訓與支援,讓他們掌握基本的AI概念、工具操作及倫理判斷。這不僅是技術教育,更是心理建設,讓員工由「害怕被取代」轉向「主動擁抱改變」。當員工具備信心與能力,他們便能在AI驅動的環境中發揮創意,成為轉型的推動者。
(五)由「效率」轉向「效能」
企業在推動AI時,常以「提升效率」作為主要訴求,但這種說法容易令員工感到壓力,甚至懷疑自身價值。相反,若將焦點轉向「效能」,即如何透過AI達成更佳成果、更清晰目標,便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與投入度。效能強調的是成果與影響,而非單純的成本節省,更能與員工的職業理想與成長願景產生共鳴。
隨着AI代理逐步融入企業架構,員工的角色將不再是被取代,而是被重新定義。未來屬於那些同時投資於科技與人才,並致力於建立人機協作橋樑的企業。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