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able專訪 -- 我堅持 所以我存在
身處大商場林立的都市,生活不免枯燥,有一個資訊平台可預告不同類型活動,的確為我們帶來滋潤,生活資訊網站「Timable」由2010年一直營運至今,成為不少港人週末前必看的網站。
兩位創辦人接受StartupBeat訪問講述成立Timable的過程,阮文朗(Sam)和高立基(Mike)從中學時代相識十多載,2003年,香港經歷最低潮時,二人分別從香港大學及科技大學畢業,在09年時遇着Google正舉辨一個比賽,招募可以改變世界的主意。
因等待愛產生創業念頭
二人創造出一個「Public Calendar」,方便別人「揾野玩」,成為了Timable的雛型,輸掉比賽,仍然繼續發展其「Public Calendar」的概念,Sam講述堅持的原因:「因為當時我們二人都無拖拍,就想預備,到有拖拍時,這個App便有用,來尋找拍拖節目。」
頓時訪問場地傳來一陣笑聲,Mike便一本正經地補充,「覺得無事做、又没有玩意,除了飲咖啡外,真是没有任何玩意,但同時覺得會有一些事情會Lose了,例如有活動,看報紙才知道自己想去的活動已完結,當中會存在mismatch。既然存在mismatch,應該會有個solution去解決問題…不如將所有event放在同一個calendar,明天放假便可看這個calendar」,於是Timable就這樣煉成,二人便初嘗創業艱辛。
Timable的口號是「生活不再hea」,以事曆、Timeline、地圖的形式,把把形形式式的活動整合及公布,讓大家知道那一套舞台劇正在公映,或者在下月有甚麼展覽,Mike再說,「人没事幹,時間便hea了,浪費了,依然是行街、吃食、看電影,香港看似没甚麼文化,其實香港有許多地方值得去,可以有意義地過日子」,他認為建立資訊平台後,人們没有藉口「hea」着過日子。
因堅持打倒對手
Sam和Mike以前從事電訊和物流業,起初他們白天上班,下班後便營運Timable,直至2012年,香港雅虎向他們招手合作,為二人打下強心針,便決定辭去工作,全職經營Timable,向雅虎提供活動資訊。當時雅虎有暑期實習生,着學生們找一些項目,提議雅虎實行,期間有人提及了Timable,便促成了這次合作。
合作關係維持了年半,雅虎大大增加了Timable的名氣, 經營快5週年,廣告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現時Timable利潤每年有雙位數的增幅。
一種經營模式成功,自然有後來者模彷,彼此競爭,但大家至今尋找活動資訊時,仍然都會先上Timable,Mike認為「堅持」是成功因素,現時競爭者相繼結業或「hea」住做,「大家都是做差不多的事情,我們唯一取勝的地方就是堅持到今天…我們堅持網上內容的質素,因此用戶數字一直上升」,現時Timable每月有60多萬訪問人次,App超過30萬次下載,未來打算把市場擴展到台灣、新加坡。
為自主拒絕投資者
去年平安夜,企業流動方案顧問公司GT Group宣布,注資Timable並併入集團,使Timable成為GT Group的旗下公司。Mike透露,遇到GT Group之前,曾拒絕了不少投資者,不過GT Group給予Timable很大的自主空間,而GT Group旗下的公司可以與Timable業務有關連,例如手機廣告平台Hotmob、提供電影資訊App Hong Kong Movie。
Sam說,「我們理念相近,以前見過的投資者,一進來便想回報是多少,他們想賺許多錢,所以要我們做好App,但我們跟GT合作,GT欣賞我們,覺得有意思,便因此想做好App,大家用得開心,這樣才賺到錢,結果可能是一樣,但在做事的動機上,我們跟GT較接近。」
至於GT Group為何會選擇Timable,請閱讀GT Group訪問「你手機有幾多App係香港製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AI令人盲目自信?|聲稱更懂AI者 易過分自信
心理學上有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指技術最差的人往往嚴重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有天賦的人卻意識不到自身才能。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Canva新系統|整合AI工具
澳洲設計平台Canva在網站介紹,正式推出全新人工智能(AI)工具「創意作業系統」,以統稱其各種特定任務工具、驅動這些工具的AI,以及更廣泛的平台介面,能夠自動產生體現品牌顏色、字體、基調及風格的設計。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Smart Sensing|人臉模糊化處理保障私隱
Smart Sensing首席執行官鄧建國強調,在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人流統計系統下,邊緣裝置一旦完成AI計算,只會保留時間、地點與人數等數值,系統只會回傳統計結果到雲端,毋須保存拍攝影像。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Smart Sensing|物聯網配AI監控人流 高效省成本 Smart Sensing展覽實測 僅需簡單硬件
近年業界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方案,意指在物聯網(IoT)系統追加人工智能(AI),讓邊緣裝置不僅連接與收集資料,還能協助分析或決策。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