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nthropic改寫行業遊戲規則(方保僑)

By on May 5, 2025

本文作者方保僑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2025年的人工智能(AI)戰場,硝煙從未停歇。令人意外的是,向來壁壘分明的科技龍頭,竟紛紛向同一間新創公司伸出橄欖枝。3月26日,OpenAI宣布支持Anthropic開發的「模型上下文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短短兩周後,Google DeepMind在社交平台X證實,旗下Gemini模型與軟件開發套件(SDK)也將擁抱MCP。這項被稱為「AI代理時代開放標準」的技術,究竟有何魔力?

令人意外的是,向來壁壘分明的科技龍頭,竟紛紛向同一間新創公司伸出橄欖枝。(shutterstock網上圖片)

MCP本質是AI模型與外部數據源之間的「翻譯官」。傳統AI代理若想存取企業內部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程式碼庫或雲端資料,必須為每個數據源量身打造連接器,耗時且難以規模化。而MCP透過標準化介面,讓開發者只需建立「MCP伺服器」暴露數據源,再以「MCP客戶端」串接AI應用,即可實現雙向數據流動。

當企業客服聊天機械人需要調取客戶歷史訂單時,毋須從頭編寫與資料庫的對接程式,只需透過MCP協議即可即時存取。這種「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特性,正是吸引OpenAI、Google等巨頭的主因,畢竟在AI競賽白熱化的今天,誰能更快整合生態系資源,誰就能搶佔企業市場灘頭堡。

Anthropic與OpenAI本是業界的對手,Anthropic的7位創辦人均來自OpenAI,因不滿該公司商業化步伐過快而另起爐灶。然而此次MCP的跨陣營合作,卻證明AI產業的深層轉變,當模型性能逐漸逼近技術天花板,「數據觸手」的長度與靈活性,將成為決勝關鍵。

展望未來,MCP可能引發三波產業革命,企業級AI應用開發門檻將大幅降低。過去需要數月整合的跨系統工作流,未來可透過MCP協議快速部署,加速「AI代理即服務」(AI Agent as a Service)的普及。其次,數據治理權力結構可能重組。當MCP成為主流,企業既能透過協議精細控制AI存取權限,又可避免被單一雲端平台綁定。這種「去中心化」特性,恰與亞馬遜、Google等雲端巨頭的集中式生態形成微妙制衡。最後,MCP或將重塑AI價值鏈。

Anthropic已憑此協議,從單純的模型開發商轉型為「生態系樞紐」。未來若進一步將MCP與其「長期利益信託」(Long-Term Benefit Trust)機制結合,甚至可能創造出新形態的AI治理架構,讓倫理規範透過技術協議落地實施。

回顧科技史,標準之爭從來不只是技術優劣的比併,更是生態話語權的角力。但大前提是,我們要守住安全與創新的平衡點。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