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港AI課程須及早確立正規地位 改革學制不僅視作輔助 追近鄰區發展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速度日益加快,本地社會逐漸意識到,不應再單純視AI為輔助工具,尤其在教育領域,其角色實際更為關鍵。近來接連有立法會議員為AI教育的推進質詢當局,也有議員發起個人議案希望討論相關議題,各界關注香港須由政策層面重新定位AI教育角色,確立AI在學制中的正規地位。
實政圓桌新界西北議員田北辰近日在「積極配合國家以至全球趨勢,研究進行中小學課程架構改革」議案的措詞中提到,「促請特區政府研究進行中小學課程架構改革,檢視現時的學科能否適時應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並加強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倫理教育,例如私隱安全、版權保護、防範假資訊等。」不過,有關議案至今已經延後兩個星期,未能提上議程促成深入討論。
課時不足 部分內容過時
香港目前的基礎AI教育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教育局雖於前年推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涵蓋AI基礎知識、AI倫理、電腦視覺、機械人推理、AI社會影響等課題,但建議課堂時間僅約10小時教學時數,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AI的核心概念和應用。初中以外,小學設有「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惟內容未有真正觸及AI;至於高中直接相關內容,僅限於非必修的「資訊及通訊科技」(ICT)一科有小量篇幅提及,而報讀該科人數不足考生總數兩成。
細讀初中課程材料,部分內容更有過度簡略或易生誤導的問題,譬如訓練AI模型的「過擬合」(overfitting)現象、判斷AI裨益的「相稱性」(proportionality)原則等,這些都是比較簡單但重要的概念,可惜在課程裏忽略不談。另外,課件討論未來工作與AI時,示例習題竟把記者列入「不久將來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參考材料卻找了一篇稱醫生已經被科技取代的文章,這些描述顯然跟近年AI發展實況大相逕庭。
看向周邊地區,各國政府均已經在發展基礎AI教育上取得一定成績。如中國教育部去年底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日前又公布中小學AI通識教育和生成式AI使用指南;新加坡去年也宣布為所有學校提供「趣味AI」課件模塊,並且在小學時期就教授生成式AI、智能機械人等內容;日本國會正在審議的AI法案,當中亦規定國家須採取必要措施推動AI相關技術教學,眾議院的附帶決議更明言學校須積極推進AI素養教育。
制定藍圖 引入最新應用
回望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雖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督導委員會,強調推動STEAM教育及鼓勵教師運用AI,至今實際措施仍多圍繞AI的輔助角色,未將AI教育本身視為獨立領域。若果當局從宏觀層級,建立分齡課程框架,制定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AI課程藍圖,明確各階段教學目標和內容,確保學生有系統學習AI知識,繼而在此基礎上增加課時與深度,定期引入最新的技術和應用,相信能為本港AI人才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工智能必讀好書
書名:AI Engineering:Building Applications with Foundation Models

作者:Chip Huyen
簡介:本書介紹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的框架,從簡單的技術開始,逐漸進展到更複雜的方法,並發現如何有效地部署這些應用程式。
相關文章:在職培訓|提升數碼技能免遭淘汰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