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共乘靈活規管便利出行(方保僑)
近年來,數碼經濟蓬勃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城市出行需求日益多元,網約共乘服務正逐漸成為補足公共交通及傳統的士服務的重要一環。政府早前啟動網約平台規管研究,無疑是回應市民出行模式轉變的關鍵一步。可是,規管應如何落墨,方能在鼓勵創新與保障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根據Uber與顧問公司AECOM的研究,全港約19%的點對點交通需求尚未被滿足,並預計至2034年,香港每日點對點出行需求更將超過140萬人次。即使鐵路與巴士網絡發達,市民仍渴望更多元化與彈性的選擇,網約共乘服務正好填補這一空隙,與的士構成互補。
然而,香港的網約共乘服務至今仍處於灰色地帶,未能合法化,不僅影響市民出行便利,更可能讓香港失去智慧城市的競爭力。當全球主要市場(如中國、美國、新加坡等)積極推動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創新模式時,香港卻連網約車合法化的基本議題都未能解決,這種發展滯後的現象確實值得各界關注。
目前香港網約車市場已形成多元競爭格局,主流平台包括國際品牌Uber、中國內地的滴滴出行和高德打車,以及本地企業飛的與源自新加坡的TADA。與此同時,五大傳統的士車隊也紛紛推出數碼化叫車服務,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不過,社會對網約共乘的聲音不盡一致,尤其業界部分持牌的士業者擔心利益被稀釋,甚至指控平台司機變相無牌營運。
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網約車合法化後,新加坡並未對其數量設限,亦允許出租車司機接收網約車訂單,並實施動態調價制度。在《點對點客運業法》(Point-to-Point Passenger Transport Industry Act)通過後,傳統的士與網約私家車被納入同一監管體系,兩者都須遵守一套涵蓋駕駛安全與價格透明的標準。在陸路交通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及公共交通委員會(Public Transport Council)的監督下,的士業界不僅提升了服務水平,也加強了安全措施,乘客的整體滿意度因此有所提高。
從眾多國際案例中,可以發現網約車與的士之間並非勢不兩立,而是可共存共榮、互相補足。對香港而言,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以數據為基礎、能靈活因應市場變化的監管制度,為新型交通模式提供發展空間,回應市場所需。
網約共乘不應永遠處於法律灰色地帶,而應被視為智慧城市交通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能在保障安全與鼓勵創新之間取得制度平衡,香港將有機會建構更靈活、高效與多元的出行生態。這不僅能滿足市民日益多元的出行需求,更能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整體競爭力,真正實現「隨時隨地,有求必應」的城市移動未來。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