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低質論文泛濫|疑「AI工廠」量產 政策相關領域重災 歸咎同行審稿鬆散

By on July 10,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知名學術期刊《科學》早前刊文指出,過去3年的低質論文數量急劇增加,疑似牽涉「論文工廠」透過人工智能(AI)批量生產。

AI垃圾論文正擾亂發表機制,破壞學術紀錄的可信度。(法新社資料圖片)

92%第一作者來自中國

涉事論文主要利用美國健康營養調查(NHANES)等開放資料庫,進行某種健康狀況與特定變數的關聯研究,惟只會擷取部分年度資料而不做解釋;而且第一作者多數來自中國機構,佔低質論文比例從2021年前的8%,暴升至近年的92%。

AI垃圾論文並非新事,麻省理工學生早於20年前便開發出SCIgen工具,可以隨機生成語法正確但內容荒謬的文章。到2014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撤回逾百篇靠SCIgen偽造的會議論文,可見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前,AI操縱學術內容現象早已存在。當年發現問題論文的法國學者拉貝(Cyril Labbé)直言,相關會議舉辦地點多數都在中國,作者也以中國學者為主。

去年一份刊登在哈佛甘迺迪學院《錯誤資訊評論》的研究表示,AI偽造論文「集中於與政策相關的科學領域,例如環境科學、醫療保健、人工智能、教育,以及計算社會科學」。這些學科主要牽涉數據計算,並且整體發表數量較大,導致AI生成內容更易滲透;加上制度對發表數量的過度重視,故容易吸引人使用AI來量產論文,以應付晉升與評核壓力,因而成為「學術災區」。

當然,AI生成論文問題並不是科技領域的獨有現象。上月一名台灣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便發現,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兩篇碩士論文參考文獻清單,但當中引用作品標題卻是虛構的,進而揭發兩名學生利用AI的學術不端行為。此事說明AI濫用無分學門,即使重視思辨與文本詮釋的人文社會學科,都有可能因為其寫作密集的性質而遭AI攻陷。

須改發表機制 重價值非數量

不過,AI之所以能夠滲透學術界,最大原因始終來自同行審稿鬆散。無論是早年的SCIGen,抑或最近《日經新聞》揭露,預印論文內嵌要求AI給「正評」的指令,都反映出現時的投稿流程欠缺人手認真審查。這種情況下,AI生成表面符合格式要求的文章,反而較大機會蒙混過關。從模糊的研究動機、模板段落,到無可驗證的堆砌結論,AI垃圾論文正在擾亂發表機制,並破壞學術紀錄的可信度。

想要遏止AI垃圾論文泛濫,學術機構固然要加強披露規定,要求作者明示AI使用情況,而審稿流程除了引入AI產出檢測工具,還需要找負責任的專家認真判讀。更加重要的是,整個體系需從發表數量導向,轉向以內容價值與實質貢獻作為標準,以及引入對學術不倫的實質懲戒,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業內濫用AI誘因,並增加產出AI垃圾論文的成本。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