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裁員潮殺到?(方保僑)
近期香港及全球多地接連出現裁員潮,無論是科技巨企、傳統產業,還是本地中小企的員工,皆難以幸免於被裁員的衝擊。香港特區政府早前亦宣布,計劃精簡公務員編制,預計到2027年4月初,整體減少一萬個職位。面對一波波裁員浪潮,社會輿論不禁追問:究竟是人工智能(AI)已經取代大量職位,還是經濟轉弱,令企業迫於採取各種自保措施?降薪、裁員、解僱,成為企業在困局下不得不作出的艱難抉擇。
事實上,兩者兼而有之。自疫情以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緩慢,地緣政治不穩,通脹高企,加上環球關稅戰,企業普遍面臨成本壓力與市場需求疲弱的雙重挑戰。以香港為例,2025年首季失業率升至3.2%,失業人數增至約12.3萬,反映勞動市場正面臨結構性困難,資訊科技、零售及飲食業尤為明顯。不少企業為求生存,選擇裁減人手,甚至縮減整體業務規模。
然而,經濟轉差可能是季度性,但深層次的職場變革,來自AI與自動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白領職位,如會計、行政、客服、資料輸入等,現今已逐步被AI系統取代。企業在經濟壓力下,更加速引入自動化流程,務求以更少人手完成更多工作。全球多間科技巨頭,包括微軟、谷歌、特斯拉,近年均以「提升效率」、「優化結構」為由大規模裁員,部分更直接由演算法決定人員去留。
AI雖然能夠處理大量重複性高、規則明確的工種,但創意、溝通、管理、情感交流等人類獨有的能力,短期內仍難以被完全取代。換言之,職場正經歷一場「大洗牌」:高重複性、低創意的職位逐漸消失,而懂得運用AI、具備跨界技能及創新思維的人才則更受重視。
從宏觀角度看,這一波裁員潮既是經濟周期下的必然現象,也是新科技帶動結構轉型的陣痛。有調查顯示,近四成企業領袖預計未來一年將開始或繼續裁員,當中一半歸因於對經濟衰退的憂慮,另一半則直接指向AI取代人力。這種雙重壓力下,打工仔既要面對「飯碗」不保的現實,也必須主動升級技能,適應新時代的職場需求。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創科樞紐,既有機會亦面臨挑戰。企業若能善用AI提升效率,同時為員工提供再培訓和轉型機會,將有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突圍而出。反之,若只顧削減成本、忽視人力資本投資,長遠將削弱競爭力,甚至加劇社會矛盾。未來職場競爭,將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而是人與機器如何協作、如何發揮人類獨特價值的競爭。面對變局。唯有不斷學習、與時並進,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