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網約車規管 考驗施政魄力(方保僑)
運輸及物流局上周向立法會提交網約車規管方案,這議題無疑將成為香港出行服務改革的重要分水嶺。回顧過往10年,Uber等網約車平台在香港逐步發展,與傳統的士業界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如何規管雙軌並存、平衡市場和保障市民權益,成為全社會焦點。
根據政府遞交立法會的最新建議,未來將會對網約車平台、車輛及司機這三個層面設立發牌制度,每個牌照有效期為5年,以防止炒賣問題重現。司機須通過類似的士筆試,車輛則要每年驗車,車齡不得超過7年,並須購買商業保險。平台數量不設上限,司機牌照亦不限量,但網約車車輛數量或會設上限,具體細節則有待社會討論而定。
這項規管方案推出後,預計會改變香港現今網約車及的士市場生態。首先,網約車合法及規範化,將為市民帶來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出行選擇,亦有助遏止非法「白牌車」問題。長期以來,由於法例滯後,網約車處於灰色地帶,導致乘客和司機的權益難以保障,亦加劇的士業界的不滿。新方案將助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
對的士業界而言,這次改革既是挑戰,亦是契機。隨着合法化競爭加劇,部分依靠高價車牌的既得利益者將承受壓力。的士牌價因長期供應凍結而升至高位,直接推高司機經營門檻,而一旦網約車車輛循序開放,市場競爭走向透明化,將迫使的士業界提升服務水平,更有利於乘客體驗。不過,在服務質素長期備受詬病,以及缺乏市場競爭的背景下,也有不少業界人士擔憂生計受損。
政府今次傾向不把車輛數量寫入法例,而是賦權部門按市場需求靈活調節,這種「定性先於定量」的做法,既有助避免一刀切限制,也為未來市場變化預留空間。部分議員建議設立中央投訴平台,加強對平台經營的監管,確保消費者權益。
回顧內地及海外經驗,網約車與的士共存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政府能否設計出公平、透明、可持續的監管機制,既保障司機與乘客權益,又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理應順應全球出行新趨勢,擁抱科技創新,讓市場競爭帶動服務提升,惠及廣大市民。
新規管框架一旦實施,將有效釐清平台、司機及車輛的法律責任,確保所有參與者都能在明確規則下運作,減少執法爭議,提升行業透明度。往後,政府須細緻推動政策落地,定期檢視及優化條例,靈活應對市場動態與公眾期望,並在兼顧消費者保障及行業發展間取得平衡,這將是對施政魄力及協調能力的現實考驗。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