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人工智能催生新職 政策宜及早應對(車品覺)

By on July 23, 2025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每當深夜站在維多利亞港,望着中環永不熄滅的燈光,我總在思考這些玻璃幕牆背後正在發生的變革。

眼下這場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職場革命,其深遠影響程度可能遠超我們想像。(中通社資料圖片)

作為扎根中港20年的科技從業者,我親眼見證過移動互聯網浪潮如何重塑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怎樣顛覆傳統行業,但眼下這場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職場革命,其深遠影響程度可能遠超我們想像。

當Harvey AI能在10秒內完成一份英文合同的法律盡職調查時,本地中小型律師行已開始恐慌。

但有趣的是,涉及跨境婚姻財產分割這類需要「情感解碼」的業務,或許暫時安全。可是,大部分中環白領的處境截然不同,他們面對的不是AI會否取代你,而是你的客戶何時會選擇AI替代你。這印證了一個觀點──AI最擅長的是取代標準化的工作。

根據麥肯錫(McKinsey)及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報告指出,A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50年將會徹底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約60%的現有工作會因AI而需要重大調整,自動化與智能系統也將成為職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FILES) This file photograph taken on April 12, 2022, shows a sign of US-based McKinsey & Company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in Geneva. – The National Financial Prosecutor (PNF) opened two investigations in October 2022 for suspicions of “favoritism” and on the “conditions of intervention of consultancy cabinets” of the 2017 and 2022 electoral campaigns of France’s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including the firm McKinsey. (Photo by Fabrice COFFRINI / AFP)

專家預測,到2030年,美國30%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而到2045年,這個比例可能上升至50%。高盛之前估計,全球3億個工作崗位可能因AI而消失,佔勞動力市場的25%。

然而,AI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並不盡相同,數據輸入、客戶服務、行政等重複性工作將最先被取代,反而醫療護理、教育、創意行業等依賴人類情感和創造力的職業則更具抗風險能力。專家們警告,AI發展加速之快,導致失業速度快於新崗位的創造。

在發展中國家,可能因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延緩AI替代,但長期仍面臨技術鴻溝風險。同時,AI可能加劇貧富懸殊,高技能者受益,低技能者被迫轉型。

很多人提出,AI也會催生新職業,但這都極需要系統性的教育及再培訓的支持。歐盟《AI法案》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法規,可能通過倫理框架減緩AI對就業的衝擊,但企業面對競爭及成本壓力時會如何抉擇,相信答案很明顯。筆者認為,政策制定者切勿掉以輕心,應要及早作出相關研究及政策調節。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