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數據資產優勢互補(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RWA)是指將物理世界已存在的實物或金融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通過區塊鏈技術轉化為可交易的數字通證(Token,又稱代幣),由此實現資產的「數據映射」。其核心是通過區塊鏈的透明性、可追溯性和智能合約,解決傳統資產低流動性、交易成本高、確權等複雜問題。
那麼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據資產通證化(Real Data Asset Tokenization,RDA)是否成立,而且具備RWA相同的發展潛力?其實很值得我們思考。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有別於傳統物理資產,它擁有可複製性和多維度特徵,使其能夠實現價值的無限延伸。
例如,一套工業設備數據可以同時服務於多個應用場景而不減損其價值。更重要的是,數據通過算法加工,能夠產生指數級的增值效應,電商平台的用戶行為數據,經過機器學習處理後的商業價值,可能會達到原始數據的數十倍。
私隱計算技術的突破,實現了「數據不動、價值動」的範式革命,醫療、金融等領域已能夠在不轉移原始數據下,實現價值的流通和共享。
國務院《數據二十條》創新性地提出數據產權「三權分置」的制度設計,有效解決了數據確權的難題。
在產業應用層面上,數據正在深刻改變多個行業的創造價值方式。工業製造領域通過設備數據資產化,可用於預防性維護,顯著降低了營運成本;金融領域利用徵信數據提升了小微企業融資效率;綠色能源領域將發電數據,轉化為可交易的綠色資產,有助達致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RDA和RWA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關係。房地產等傳統資產與能源消耗數據的結合,可以創造更具價值的複合資產;大宗商品與供應鏈數據的融合,能夠構建更精準的定價模型。這種「物理資產數字化+數字資產價值化」的協同效應,正在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創造價值的方式。
中國在數據要素制度創新和實踐探索方面的先行優勢,從要素變成為資產需要標準化的過程,起步時可能僅有部分數據適用,但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筆者認為,我們正踏入通證規範化的年代,香港正是推動這個新產業的核心,也可能是抓住時機,捉緊發展的好機遇。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