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搶飯碗|領都研機械人代保安 年慳百萬 將軍澳屋苑倡減聘四成人手 住戶憂損服務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將軍澳日出康城領都客務處近日張貼通告,建議保安崗位由12人減至7人(約減聘四成),並配備10部禮賓機械人,預期可將年度成本從約397萬元降至約294萬元,每年節省約103萬元。消息甫一傳出,立刻引起各界反響。有人憂慮加劇本地失業,也有住戶擔心拖低服務質素。
放眼全球,物業管理引進機械人並非新鮮事。一些日本酒店很早嘗試在前台放置機械人,迎賓及辦理入住手續。
新冠疫情以後,中國、美國等地許多購物中心、商業大廈,都有部署機械人負責巡邏和登記訪客。本港部分的屋苑會所或商場,近年亦見相同趨勢。
難應對突發事件 保養成本高
住宅保安個別日常任務,固然可讓機械人代勞,惟要應對突發事件,例如長者跌倒、住戶爭執,以至爆竊、搶劫、困𨋢或火警等,它們最多在旁邊播放警告或建議,又或紀錄存證,具體處理得靠其他人員到場跟進。美國的保安機械人「騎士視界」(Knightscope),就曾經無視鄰近婦孺的求救,反映其在緊急情況下,表現可能不如人類。
此外,屋苑引進機械人的最大誘因是節省成本,然而除了購置、租賃,後續尚有多項隱藏成本。
根據領都方案估算,每年有約62萬元用作機械人保養費,亦即每月每部花費5000元。這金額於初期尚算可行,不過未來隨着硬件老化、軟件升級,費用恐怕只會持續上漲。預計最終的開支,不一定較聘用5名人類保安員便宜。
另一方面,本港保安屬受規管行業,所以業內部署機械人也面臨法規挑戰。《保安及護衞服務條例》要求受薪保安員持有警務處許可證,機械人因無法滿足這一條件,故現階段肯定無法完全代替人類。
未符牌照需求 不能完全取替
同時,若運作過程有個人資料,又將觸及《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其餘像安全事故、保險理賠等,各方如何分擔責任,均是有待討論和釐清的問題。
尤為重要的是,日本去年一項實驗表明,在住宅導入機械人,首要條件並非提升其性能,而是做好樓宇友好設計,包括走廊寬闊、布局規整以便活動,地面避免用反光石材以防干擾感測,還有逃生路線預留停泊空間、戶外廊道考慮排水與防滑等。
不過,多數香港屋苑為了地盡其用,設計多反其道而行,常見狹窄通道、雲石地板,增加引進機械人的挑戰。
最後,正如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會長鄭錦華所言,市民普遍不會接受「座頭無人」。住宅保安不僅是接待員,更是住戶日常協調與支援的橋樑,背後人際溝通價值,難以被機械人取代。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