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大學教育迎AI挑戰(黃岳永)
自從2022年推出ChatGPT以來,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最近,他被問及自己的孩子會否上大學時,他坦言:「很可能不會。」因為他相信18年後的教育環境,將與現今截然不同。作為一名教育者及IT人,筆者相當認同他的想法。目前父母與教師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共同為孩子迎接這迅速變化的新世界?
阿爾特曼並非否認教育的價值,而是在質疑傳統大學的形式與目的。作為一名從美國史丹福大學輟學,開發並推動AI走入世界的科技領袖,他預期隨着AI的普及,傳統教育模式及機構的角色將出現重大變革。
當AI將在知識層面超越人類時,僅靠考試和死記硬背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未來成功的定義,不再是分數或名校的光環,而是孩子的適應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若能與阿爾特曼對談,筆者相信我們會達成共識──大學急需變革。在AI時代,教育使命正在轉型。學校應培養好奇、負責且具適應力的學習者;家長則需成為這場革新的重要夥伴。不再僅僅看重分數,更要重視技能、夥伴關係、反思能力和自我發展。陪伴孩子突破舊有框架,勇於探索和多元嘗試,才是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最佳方式。
這意味着父母需要調整心態,不單要關注子女的考試成績或升學排名,更要鼓勵他們發展批判思考、勇於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善用新科技,成為未來的主人翁。父母需重新看待「成績即成功」的迷思,鼓勵孩子尋找屬於自己的探索路徑。
無論是否選擇傳統大學,孩子都必須鍛煉創新、批判和復原力等「人類獨有」能力,並在團隊和社群中實踐與反思。
筆者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多年,計劃在新一個學期,推動新的課程與教學模式,涵蓋本科、碩士及高中,以「態度、技能、知識」(ASK模型)為核心,結合體驗式學習、設計思維、團隊合作,並全方位融入AI智能(如Prof E)。學生將專注於解決社會議題、行業挑戰及創新產品策劃,通過親身提案、原型設計和反覆嘗試,實現「邊做邊學」。
除了強調「在錯誤中成長」,課程還重視持續反思──不僅是學習內容,更要關注學習的意義及過程。
同學們要認知AI不僅是工具,更是思考、驗證與自我成長的夥伴。評核將涵蓋整個學習過程,並不局限於期中期末,還將通過展示、分享及項目滙報等多元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團隊合作與自我提升。
新學年已經開始,無論AI如何發展,大學仍是培養身份認同、社會連結及人生方向的重要場域;作為父母或師長,唯有鼓勵孩子敢於嘗試、面對失敗、持續反思,才能真正應對未來的挑戰。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