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SIM卡地位難取代(林國誠)
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逐步推動eSIM普及,甚至推出僅支援eSIM的機型。這表面上象徵數位化進程邁入新階段,用戶毋須插拔實體SIM卡,即可透過線上操作迅速啟用或轉移號碼。然而,從實際使用體驗及風險管理角度審視,eSIM並非萬能方案,更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實體nano SIM卡的價值。

實體SIM卡具備無可比擬的可攜性與即時性。當手機損壞、遺失或電池耗盡時,用戶僅需將實體SIM卡插入另一裝置,即可立即恢復通訊服務,毋須網絡連線或等待,真正實現即插即用。相較之下,eSIM轉移往往需重新掃描二維碼、登入電訊商系統進行身份核實。在緊急情況下,此類依賴雲端程序的流程顯得繁複,甚至可能導致長時間通訊中斷。
在多號碼管理層面,實體SIM卡仍展現更高的彈性。香港用戶常有雙卡雙待需求,例如一張工作號碼、一張私人號碼。實體SIM可隨時插拔切換,甚至臨時借予家人、友人,或插入行動路由器,使用靈活度極高。雖然eSIM技術支援多組設定檔,但切換需進入系統介面,甚至重新下載設定檔,不如實體SIM卡直接,且難以輕易分享至其他設備。
實體SIM卡賦予用戶更高的控制權與安全保障。實體SIM卡由用戶親自持有,可隨時刪除或銷毀,掌控權完全掌握在己手。反觀eSIM,全然依賴系統與電訊商後端,啟用、停用或刪除均需經網路程序,增添等待時間與不確定性。對重視隱私與資訊安全的用戶而言,實體SIM卡這種「可觸及、可掌控」的形式更能提供安心感。同時,從成本角度考量,實體SIM卡毋須額外支付eSIM轉移或認證費用,對於頻繁更換號碼的用戶更為經濟。
最後,實體SIM提供真正的換機自由度。購置新手機時,僅需插入SIM卡即可立即啟用,毋須擔憂跨品牌或跨系統的兼容議題。相對地,eSIM若遇認證失敗、二維碼遺失或系統異常,常需求助客服,解決過程耗時費力,喪失即插即用的便利性。
雖然eSIM代表未來發展趨勢,但現階段其使用體驗仍有明顯不足,尤其在緊急應變、跨設備靈活度及用戶掌控感等方面,難以全面取代實體SIM卡。筆者認為,現在實體SIM卡不僅更直觀、更具彈性,且更符合用戶對安全與自主的需求。在eSIM生態系統與支援更臻成熟前,保留實體卡槽仍是更務實的選擇。因此,筆者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新手機時,最好選擇手機仍保留SIM卡槽,以便應對突發情況並維持靈活度。
更多林國誠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