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AI提效組 具示範作用(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上周特首發布了2025年《施政報告》,筆者認為在科技上的部署很到位,驟看科技的篇章不比以前多,但其實是滲透到各方面。
如果大家類比一些大公司的內部革新,何嘗不是這樣,人工智能(AI)的成功推進,絕對不是資訊總監(CIO)一人的責任,更應該是整體的配合。
報告中與AI直接相關的政策,可以歸納為5項:1)成立「AI效能提升組」;2)推進AI發展和人才優勢;3)強化AI數據優勢;4)推動AI公務應用;5)支援中小企AI方面的應用,這展示着特區政府系統性推動AI發展的決心。
政策核心圍繞治理賦能、科研人才、數據及AI基建的應用融合。筆者這次想先討論前兩點。
在治理體系方面,重頭戲是由政務司副司長領導「AI效能提升組」的成立,統籌各部門重組工作流程,優先改善與市民接觸面大的公共服務。
筆者認為,這個安排極為重要,因為提升政府內部效能有迫切性。對AI相關的產業來說,它是最大的應用場景,而效果上容易立竿見影,又能引起示範作用,同時也為香港還未起動AI的大型企業發出積極訊號。
筆者建議,不妨參考近年醫管局、機管局等機構在數碼化的成果。戰略布局固然重要,但適切創新的管治方式更為關鍵,因此筆者對未來小組之間的協同方式特別關注,勿讓小組出現新的孤島問題,管理的革新不會比科技創新容易。無論如何,這次《施政報告》已經踏出最關鍵的一步。
科研與人才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放寬自資收生限制,提升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的40%,上調至50%,並增加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由100%增至120%,這將顯著擴大AI及相關科技領域的未來人才儲備。
至於科技管理人才上,筆者認為,還是要多加關注。我所指的不是科學家,而是我們需要有更多懂得如何利用科技的高端管理人才,包括董事會對科技的理解,一起推動及治理數碼經濟下的發展新模式。老實說,傳統與科技經濟的協同,正是目前全球企業的最大新挑戰。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