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初創評估指標失效?|初創谷大經常收入 衡量指標失效 投資者須多方評估 參考活躍使用率等

By on September 30,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投資版圖

自從二十一世紀初「軟件即服務」(SaaS)興起,年度經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ARR)被廣泛認受為一項可靠指標,以衡量一間初創有否穩定收入來源。隨着數十億美元湧入創投生態系統,一些成立僅數月的人工智能(AI)初創,其創辦人為「長期收入」巧立名目,例如試點計劃、一次性的交易,甚至未啟動的合約都算作ARR,產業觀察者不得不發出警告。聰明的投資者亦改用新方法,包括留存率(Retention)、每日活躍使用率,以及單位經濟效益,以評估AI公司業務的前景。

ARR被廣泛認受為一項可靠指標,以衡量一間初創有否穩定收入來源。(信報資料圖片)

Midjourney ARR三年增16億

財經雜誌《財富》(Fortune指出,一批創投支持的美國初創,從2024年起相繼在社交平台X爆出驚人的增長指標。

例如在3年時間內,AI繪圖網站Midjourney的ARR,由零增長爆升至2億美元(15.6億港元);在20個月內,語音AI初創ElevenLabs的ARR,從零飆升至近一億美元。最著名例子是AI編程工具Cursor,短短一年內,從一無所有,發展到一億美元的ARR。美國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支持的AI「欺騙一切」工具Cluely,更聲稱ARR一周內翻倍至700萬美元。

報道分析指出,SaaS年代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慣例。例如按年付費是標準,即一個用戶支付一年的費用,再藉新增多個用戶以擴展賬戶。ARR、CAR(合同約定的年度收入總額)及確認收入之間有明確區分,一般而言,80%至90%的CAR會轉化為ARR。依靠低客戶流失率及穩定的客戶,不難預測一間公司的擴張情況。但時至今日,一些科技初創不像上市公司那樣,每季都要向美國證交會(SEC)交報告,投資者不一定對其注資公司審計,收入計算方法並非絕對透明。

公司估值過高 恐引發AI泡沫

其中一個例子是,一些初創聲稱收入是「已入賬的年度經常性收入」(Booked ARR),這數字是基於客戶未來可能支付的費用,而並非他們現在實際支付的費用。

一位專注早期階段的創投家向《財富》表示,「有些公司簽訂的合約有終止條款,即是說他們聲稱已預訂ARR,卻給客戶一條退路。」例如,「我聲稱剛預訂了這份每年百萬美元的合約。但順便說一句,合約上說3個月後,你可以無理由取消。這算不算?」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家科里內克(Anton Korinek)指出,現時市場流動性充裕,投資者非常渴望注資;如果初創能給予更高的ARR,就能得到更高的估值,「關鍵問題是,為何估值這麼高?」他續稱,之前如果泡沫破裂,承受最大痛苦的,可能是那些推高ARR的創投家及創辦人,「像現在這樣的股權驅動型繁榮中,最大的輸家是那些押注的人」。

相關文章:創投藉任務自動化大舉收購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