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爭勝重在人機互補(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當Claude Code能聽懂「幫我構建一個電商推薦系統」的自然語言指令,並在15分鐘內輸出可運行代碼時,「寫代碼」的定義正被改寫。根據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最新數據,25%初創已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95%以上的基礎代碼,而這數字在18個月前還是很低。氛圍編程(Vibe Coding)等AI工具,正以3種顛覆性方式重塑程式開發流程:自動化重複任務、實時對代碼錯誤修正,以及通過自然語言的交互,順應感覺與直覺引導程式邏輯,使編程門檻降低。
一位資深架構師展示了兩組GitHub代碼提交的紀錄:依賴AI的新手在3個月內的項目提交量增長300%,但系統性的設計問題,卻比傳統訓練的編程人員上升了47%。這揭示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中學生都用AI作文的時候,日後文章的創作質量還會高嗎?
當95%代碼由AI生成,初級開發者便逐漸失去理解從零構建較複雜項目的機會,就像駕校學員直接啟動自動駕駛功能,永遠無法掌握緊急避障的肌肉記憶。還有一個更糟糕的消息是,在持續運用大量AI工具後,團隊中竟無人能理解AI當初的設計邏輯,導致系統的可解釋性降低。
隨着AI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關注點正從單純的「任務自動化」轉向更深層次的「能力增強」。成功關鍵不再是人類與AI的角逐,而是兩者如何高效協同合作。AI不再是替代人力的工具,而是增強人類能力的合作夥伴,這種模式被稱為共生AI(Symbiotic AI)。該理念基於「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常識、創造力、情感判斷、價值觀等對AI而言是困難的任務,但對人類來說卻很簡單,成功協作模式正是利用了AI的優勢,如不眠不休處理海量數據、快速識別模式、執行重複性任務、保持客觀性等。
人類的優勢在於戰略思考、創造性解決問題、理解他人情感、倫理判斷等,因此企業必須從「AI能否取代人類的崗位」轉變為「AI如何協助這些員工,使其創造更高價值」。這種「增強優先」的策略,有助促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並提升業務價值。
未來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是如何構建高效、合乎道德的人機協作模式。真正突破源於把AI的計算能力,與人類的創造力、判斷力和同理心結合。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必須消除領導層與員工之間的認知鴻溝,主動地重塑工作流程,並把員工的技能發展置於戰略核心。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