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宜增強算力 吸獨角獸落戶(鄧淑明博士)
根據全球市場數據分析平台CB Insights報告指出,全球人工智能(AI)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企業數量已達498間,總市值逾2.7萬億美元(約21萬億港元),當中更有100間是2023年之後成立。事實上,過去兩年全球融資市場一面倒投資AI之下,促使AI產業爆發性成長,催生出逾1300間估值超過一億美元的AI初創企業,預期不少將順利晉身成獨角獸企業。
從今年6月由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5全球獨角獸榜》所見,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達1523間,比去年增加70間,分布於52個國家的307個城市。美國以758間獨角獸企業領先,中國就以343間穩守第二位,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有72間,佔全國21%,反映灣區創業生態圈非常活躍。
為了讓更多獨角獸企業崛起,「支持獨角獸企業」也在今年首次被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各省市政府隨即相繼推出政策配合。深圳在3月分別發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和《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要在2026年成為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及在2027年累計培育出80間獨角獸企業,目標明確。
香港方面,政府自2022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重點企業來港發展,至今已促成逾百企業落戶香港。又推出一系列支援計劃,包括100億元「創科產業導向基金」、30億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產學研1+」及「大學科技初創支援計劃」等。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指已預留10億元於明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AI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而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會繼續投資AI產業,確保「政產學研投」產生協同效應。
有評論指出,算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然而,現時香港的算力資源配套與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仍有距離,加上不斷上升的營運成本,特別是高昂的電費、租金和薪酬,還有科研人才不足的問題,讓不少科企對落戶香港裹足不前。
要吸納更多具潛力的初創企業和科創巨企進駐北部都會區,就要在算力基建上作出更多超前部署,畢竟新一輪產業變革如箭在弦,要抓住重塑產業的話語權,算力絕對是當中關鍵。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