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音通話變防騙戰場(林國誠)
語音電話本應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如今卻淪為考驗人性的信任陷阱。現今騙徒已非昔日單靠陌生號碼與生硬話術的「吳下阿蒙」,他們懂得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偽冒號碼及模擬語音,精準地在不同時段鎖定特定人群發動攻擊。單以今年9月為例,本地電訊商1O1O平均每分鐘便成功攔截逾1267個可疑來電,整月擋下的詐騙電話及網絡威脅,總數分別高達5477萬次及322萬次。驚人數字的背後,揭示的已不僅是詐騙的猖獗,更是一場動用尖端科技的信任攻防戰。
詐騙集團的「專業化」程度令人咋舌。他們深諳大眾心理,掌握生活節奏,特意選擇在早上9至11時的辦公時間來電,看準市民工作忙碌、注意力分散的時機。這是一場結合心理學與科技的博弈:來電顯示可被竄改成銀行、物流公司甚至政府部門的號碼;AI語音能模仿親友或客服人員的聲線,再結合從不法途徑取得的個人資料,編造出幾可亂真的場景。昔日單純的通訊工具,如今已變成處處考驗判斷力的地雷陣。
面對日益進化的騙術,電訊商角色亦隨之改變。過去,網絡安全普遍被視為「個人責任」,如今則須提升至建構「公共防線」的層次。以1O1O的「來電過濾」與「SafetyNet」服務為例,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在網絡基建層面已能主動偵測及辨識異常通話模式與可疑網絡流量,從源頭攔截詐騙訊號,並即時封鎖釣魚網站及殭屍網絡活動。每一次成功過濾,都是一次無聲的守護;一個用戶沒有收到的可疑來電,可能已為他保住戶口、積蓄,甚至社會的整體信任。
然而,科技是一把雙面刃。AI既能用於防禦,也能被惡意濫用;演算法能預測威脅,同樣可製造假象。因此,最穩固的防線,除了依賴科技系統外,最終仍回歸到「人」的本身。即使防護系統再精密,假如我們依然輕信陌生來電、隨意點擊可疑連結、輕易透露一次性密碼(OTP),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填補人性弱點。
要在這場戰爭中保護自己,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通訊安全禮儀」。這包括對可疑來電抱持「先掛線、再查證」的態度,主動透過官方渠道或應用程式核實對方身份;在任何情況下,謹記不向他人透露一次性密碼或網上銀行資料。個人層面應善用手機內的來電過濾、釣魚短訊及惡意網站偵測功能;企業層面則應把雙重認證(2FA)等安全措施納入為標準工作流程,共同築起防護網。
在這場無形的戰爭中,沒有人是局外人。電訊商正努力把「連線」升級為「防線」,透過網絡行為偵測、來電身份驗證及風險標示等技術,主動攔截利用AI語音及偽冒號碼的詐騙攻擊。與此同時,用戶也必須肩負起防守的責任,養成凡事求證的習慣。未來的通訊服務競爭,焦點將不再局限於網速與覆蓋率,更在於誰能以最快速度化解風險,並在日常通訊中為用戶重建那份失落的信任。
更多林國誠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