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資|AI數據中心融資需求達39萬億 摩通料未來5年 科企大舉發債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投資版圖」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泡沫」是指過度投資,導致供過於求。彭博引述摩根大通一項分析顯示,人工智能(AI)超大規模企業,為建設數據中心而大舉擴張,未來5年內融資需求至少為5萬億美元(約39萬億港元),最高或升至7萬億美元(約54.6萬億港元),將需要約1.5萬億美元的投資等級債券,以及來自市場其他領域的廣泛資金,推動債券及銀團貸款市場加速成長。
報道提到,槓桿融資(Leveraged Finance)預計未來5年內,提供約1500億美元的資金,但即使加上投資等級、高收益債券市場的融資,以及每年高達4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證券化融資,仍然不足以滿足需求。報告估計,剩餘的1.4萬億美元資金缺口,私人信貸及政府有助彌補。
憂過度投資 科網泡沫重演
研究認為,未來5年內最大的資金來源,預計將來自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營運商本身,這些業者現正將每年7000億美元的淨營業收入,撥出5000億美元用於資本支出。明年將有3000億美元高等級債券,用於AI數據中心建設,這或佔市場總發行量近五分一。
分析師最擔心的是,千禧年代「科網泡沫」再次重演,當時產能過剩導致一波違約潮,不少估值過高的公司最終崩盤。時至今日,「即使一切順利,也會出現一些驚人的贏家,考慮到AI生態系統中,涉及的資本規模及贏家通吃的性質,可能還出現一些驚人的輸家。」
恐供電不足 算力被迫閒置
回顧過去近幾個月,數據中心需求呈拋物線式增長,這跟市場憂慮的泡沫截然相反。上月Meta Platforms發行300億美元的債券,創下高等級債券市場歷來最大的認購紀錄。甲骨文(Oracle)在新墨西哥州一個數據中心園區,從由20間銀行組成的財團,獲得高達180億美元的信貸。
跟AI軟件開發的快速發展不同,數據中心一般數年才能建成,由動土到營運存在不少變數。專欄作家布蘭登(Russell Brandom)認為,AI泡沫真正風險是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跟不上。電網及建築環境的發展速度依舊,由於無法滿足新一代晶片的供電需求,許多數據中心只能閒置。
美國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上周發表一項《2025年人工智能的發展現況:代理、創新與轉型》報告。結果發現,多數企業仍處於試驗階段,近三分二受訪者表示,其組織尚未在整個企業內推廣AI。此外,僅得39%受訪者認為AI應用對企業的全年息稅前盈利(EBIT)有影響。
Anthropic料先扭虧 快過OpenAI
《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矽谷最大兩間AI初創Anthropic及OpenAI,兩者採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前者AI模型Claude編程功能突出,其企業用戶正不斷增長,有望2028年實現收支平衡。相比之下,OpenAI計算成本急升,年度營運虧損或飆至740億美元,隨時要等到2030年才會獲利。OpenAI燒錢總金額為Anthropic的14倍,主因是前者投放晶片及數據中心的金額較多,並以股票吸引頂尖人才。
人工智能必讀好書

書名:AI First: The Playbook for a Future-Proof Business and Brand
作者:Adam Brotman, Andy Sack
簡介:本書收錄與眾多科技界前瞻人士的訪談,包括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及領英聯合創辦人霍夫曼,分享他們對新現實轉型的看法。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