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I輔助醫療 減人為失誤(車品覺)

By on November 26, 2025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試想像一下,如果醫療文檔不再純粹是冰冷的檔案,而是能主動發出預警、優化流程的智能夥伴,而人工智能(AI)正把這願景變為現實。在傳統醫療體系中,記錄文檔十分重要,但卻是一項繁重的行政工作,因醫護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填寫冗長電子病歷。然而,AI正在改變這一局面,讓靜態的醫療病史變成動態的數據流,可以實時檢測風險、優化流程,並連接臨床與創新的機遇。

在傳統醫療體系中,記錄文檔十分重要,但卻是一項繁重的行政工作,因醫護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填寫冗長電子病歷。(網上圖片)

醫療文檔就像一本記賬簿,只是記錄過去曾發生的事情。AI能夠讓這些數據與其他數據關聯起來,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上下文的對接。因此AI可以將病者的醫療歷史、用藥紀錄、化驗結果,甚至把環境因素(例如地區性的傳染病)結合起來,生成全面的醫療護理建議。例如,系統可能在醫生閱讀病人紀錄時發出提示:「病人的糖尿病歷史紀錄不全,而且近期血糖波動異常,請優先重新評估。」從更廣的層面看,AI可通過分析大量病歷數據,識別潛在的社區風險,例如可以發現哪些患者術後感染的風險更高,從而採取預防措施。

筆者作為大數據專家,其實更關注的是,AI可以從源頭提高數據質量,幫助修正不完整或存在衝突的醫療文檔,避免事後導致診斷錯誤或治療失誤。如果手術後必須處方抗生素,但紀錄中沒有開出,AI會立即提醒醫生補發,避免傷口感染;或者當影像報告和診斷描述不一致時,AI會標示問題,提醒人工複核,這些「預示功能」可大幅降低人為失誤。

雖然AI功能強大,但其定位應屬輔助工具,而非主導者。過度依賴AI可能會導致醫生臨床判斷技能被削弱。AI核心角色應該是「副駕駛」,而最終的決策仍須由醫生判斷。目前機器學習所需的大量數據,礙於種族、性別等各種複雜因素,數據的搜集其實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有些美洲的病例並非適合亞洲人。因此,AI並不能完全取代醫護,而且他們必須透過溝通等方式關懷病人及家屬,平緩病患的情緒,這一切都是機器無法做到的。

未來的醫療體系,將依賴兩種能力:AI對數據的實時分析能力,以及醫生對患者情景的判斷能力。唯有兩者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護理優化。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