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群撮合商機 共用空間激勵創意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本港商廈租金高企,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遂應運而生,為一班沒有辦公室的小老闆提供工作枱、茶水間、Wi-Fi及會議室等,不但營造輕鬆自在的辦公環境,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業小社區。為探討本地共用工作空間的發展前景,《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theDesk聯合創辦人許飈(Thomas)及VResidence創辦人蔡智文(Peter)分享見解。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許飈 theDesk聯合創辦人
蔡智文 VResidence創辦人
尹:共享工作空間增長很快,但以往也有商務中心提供類似工作環境,同樣是共享辦公的地方,兩者有何分別?
許:初創熱潮帶動共享工作空間發展,它與商務中心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社群,而且開放地方較多,讓會員之間互相認識,尋求合作機遇。全世界最大商務中心Regus,推出的廣告也主打建立社群,宣傳共享工作空間的經營模式。
舉辦活動增凝聚力
尹:Peter(蔡智文),你建立公司時有否考慮過,究竟自設辦公地方好,還是搬入共享工作空間好?
蔡:共享工作空間的吸引力在於建立社群,不時會舉辦活動,初創公司需要這些事物,但我本身也有辦公室,擁有自己辦公室的好處是同事可以布置周圍的環境,營造家的感覺。
尹:香港寸金尺土,一張辦公桌的月租起碼索價幾千元,讓人覺得很貴,共享工作空間到底有何價值?
許:如果你令旗下會員(租戶)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只一張辦公桌,而是整個空間,那麼他不會覺得很貴;因此,空間的設計十分關鍵。在同一張桌上工作的人士,若彼此關係良好,不會覺得缺乏私隱。
尹:有些人會標籤共享工作空間是「創業劏房」, 推動及教育市場接受這種共享概念會否很困難?
許:有人以為,一張辦公桌的月租達幾千元,覺得是有利可圖的劏房生意,那就錯了!如果以劏房形式來經營共享工作空間,失敗的機會很大,因為這樣做無法建立社群。
市場料5年增50倍
尹:有些較大型的共享工作空間,為何可以收取較貴租金?又有人願意租用?
許:我相信這種共同租用辦公室的形式是大趨勢,現在經濟前景不明朗,去年就有兩隻「黑天鵝」──英國脫歐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飛出來。若要一間初創企業就未來3年規劃辦公室的地點及面積,實是天方夜譚。共享工作空間為這些公司提供靈活性。
有關行業甚具發展潛力,統計顯示,本港總辦公面積有2700萬方米,我估計共享工作空間只佔7萬至8萬方米,比率僅0.3%。如果5年之後比例增至10%,意味共享工作空間將有50倍增長,可望吸引資金發展相關行業。
尹:我們討論過共享工作空間,不如講得長遠點,討論共住空間(Co-living Space)。政府提過將在科學園旁邊興建一座「創新斗室」,為創業家提供住宿單位。香港存在土地問題,到底共住空間是否可行?
許:我認為共住空間的概念很好,剛畢業的年輕人難以負擔市區住宅租金,因此值得嘗試。
蔡:內地人通勤(往返工作地點)的時間比港人長,我旗下的前海員工有些從外省來,難以負擔核心區域房價,便租住深圳寶安區。由於居住位置偏遠,通勤時間很長,相信內地共住空間的需求比香港更大。
共住釋放創業動力
尹:以整個初創生態圈看,共享工作及共住空間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蔡:我覺得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做得不錯,能透過舉辦活動建立社群及增加凝聚力。香港的初創生態圈仍落後於鄰近地區,例如台灣、新加坡及深圳,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在於人才不足;加上市場細小,未能推動理應可行的意念。如果我們繼續一盤散沙,便難以跟其他地方競爭。我建議各個共享工作空間合辦更多大型活動,吸引海外投資者注意。
許:《信報》已故著名專欄作家曹仁超曾勉勵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青春」,惟現時本港居住問題為年輕人帶來很大壓力,為了置業不敢創新。父母願意借500萬元給子女買樓,卻不願意借50萬元給下一代創業。若共住空間讓人覺得不一定要擁有居住單位,便可釋放資金,鼓勵年輕人為創業承受風險,對香港初創生態有正面影響。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50家聰明公司|DeepSeek宇樹上榜(凌通)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發布「50家聰明公司」最新評選結果,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內地星級創企均榜上有名。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科技創新與版權秩序交鋒(方保僑)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快速商業化,讓用戶僅需簡單指令,便可生成栩栩如生的超級英雄圖像,甚至動畫角色,過往被嚴密管理的知識產權瞬間化為雲煙。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本地創科合作|城大夥創新工場培育專才
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與創新工場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通過資源共享、雙方的專業知識及人脈網絡,促進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功發展。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細菌電池|水泥混合細菌 變身充電池
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以擅長在表面轉移電子而聞名,無論環境有無氧氣都能生存繁殖。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阿爾特曼訪談|指AI無生命沒意識
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近日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前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問,他認為儘管AI看似有生命,但其行為模式依賴指令,缺乏自主權或自主意識。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棋王柯潔談AI|AI時代須及早思變
內地圍棋「八冠王」柯潔近日接受專訪,回憶當時不敵AI,現場灑下男兒淚,直言覺得人類棋手「在某些層面已無法跟AI競爭」。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數字資產監管|港制定監管細節 領先全球
香港近年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監管步伐顯著加快,今年6月財庫局新一份《政策宣言》更提出了「LEAP」框架,其中首項正是「優化法律與監管」。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