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裝備年輕人迎接未來(鄧淑明博士)
日前從深圳蛇口郵輪母港到珠海九洲港的「空中的士」首航,全程僅需20分鐘,估計每人單程票價為200至300元人民幣,比陸路車程節省了160分鐘,預計將為大灣區人口帶來更舒適、高效、平價的空中出行模式。這個以有人或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可帶動相關領域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內地叫「低空經濟」,其應用場景廣泛,除載人通勤、旅遊、航拍外,還能載貨作物流運輸、醫療救災,又或是用於公共和政府服務中的工程測繪、環境監測、交通疏導等。預期這會衍生不少新職位和新工種。
- Posted April 2, 2024
- 0
-
50G光纖寬頻正式面世(林國誠)
香港的網絡基礎建設,一直走在國際前列。繼5.5G流動通訊網絡後,寬頻網絡亦有一項突破性提升。作為全港首家率先引入50G PON(無源光纖網絡)技術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我們將為個人用戶及企業客戶提供極高速、支援多設備連接及極低延遲的網絡服務。
- Posted March 29, 2024
- 0
-
Google Search步入終結?(黃岳永)
Google於1998年成立時主業是Google Search。當時互聯網充塞大量資料、雜亂且難辨真偽。Google顛覆了整個網絡世界,讓搜尋不再只是關鍵詞比對。
- Posted March 29, 2024
- 0
-
比特幣獎勵減半震撼市場(葉文瀚博士)
自2009年比特幣(BTC)誕生以來,加密貨幣市場走過十餘年,經歷牛熊交替洗禮逐漸走向成熟。而2024年4月即將到來的「比特幣獎勵減半」事件,引發虛擬貨幣界的熱烈討論,更使全球投資者高度關注。
- Posted March 28, 2024
- 0
-
振經濟須提速高質量發展(廖錦興博士)
國務院總理李強為2024年訂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國家首要工作。但面對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難度甚高。雖然中央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惟把重點任務轉化為經濟成果並非短期之能事。因此,不少經濟分析員對中國前景抱懷疑態度。
- Posted March 28, 2024
- 0
-
雅浦島與區塊鏈交易(車品覺)
區塊鏈是怎麼來的?故事可以從位於太平洋上的雅浦島說起。在很久之前,島上居民以巨大石頭作為重大買賣交易的貨幣,如土地和房屋買賣及嫁娶之用等,這些特殊的石頭稱為「費」,它可能是分散式貨幣或區塊鏈的最早期示例。
- Posted March 27, 2024
- 0
-
透過數據素養提升未來的技能(王依寧)
在當今數據驅動的經濟中,理解和分析數據,透過數據素養使個人能夠在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方面有效地利用數據,重新定義問題並啟發創造力,並運用數據作為語言和數據故事講述,從而提升溝通的能力,對於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來說是關鍵的未來的技能。
- Posted March 27, 2024
- 0
-
STEAM教育需切合生活(鄧淑明博士)
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之一,自此每年都會撥款在中小學加強科普及STEM教育,並於2022年加入藝術(Arts)元素成為STEAM。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比以往3年每年向每所小學資助的40萬元減少了10萬元,但仍撥款逾1.3億元資助小學參加「奇趣IT識多啲計劃」,可見政府的重視。
- Posted March 26, 2024
- 0
-
蘋果作業系統大革新(方保僑)
蘋果公司近日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變更,這些變更將影響作業系統iOS、網頁瀏覽器Safari及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在歐盟地區的運作方式,以符合DMA的要求。變更包括超過600個新的API(應用程式介面)、擴展的應用分析功能、替代瀏覽器引擎的選項,以及處理應用支付和分發iOS應用的新選項。
- Posted March 25, 2024
- 0
-
智能穿戴──健康新助手(林國誠)
智能穿戴設備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個人健康管理方面尤其重要,繼智能手錶及手環後,最新有智能指環。這些設備通過內建的各種傳感器和先進演算法,讓我們隨時隨地掌握身體狀況,採取更科學的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目前市面上廣受歡迎的智能手錶及手環功能齊備,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心率監測、睡眠追蹤和運動記錄等,價格介乎幾百元到數千元。部分高端設備更搭載ECG心電圖和血壓監測等專業功能,亦有些智能手錶內建eSIM卡,讓使用者即使運動中仍能保持在線狀態,隨時接收訊息。
- Posted March 22, 2024
- 0
最新文章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