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憑GenAI變身企業絕地武士(陳漢偉)
在現代職場中,領導者、遠見者、思考者及行動者,就像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絕地武士。他們需要奉獻、紀律、努力和才能,才能脫穎而出。
- Posted March 19, 2025
- 0
-
科技助聽障者聯繫世界(鄧淑明博士)
聽障人士溝通不便,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大大影響精神健康。有國際研究指出,聽障人士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
- Posted March 18, 2025
- 0
-
DeepSeek掀生態整合戰(方保僑)
2025年初,中國AI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憑藉開源大型語言模型(LLM)DeepSeek-R1與V3系列,引起全球科技業震盪。DeepSeek訓練成本僅557萬美元,卻能逼近OpenAI的GPT-4o效能。
- Posted March 17, 2025
- 0
-
MWC預示AI快速發展(林國誠)
今年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WC)再次證明,人工智能(AI)已成為全球科技界的核心焦點。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展示最新的AI技術應用,從智能手機到永續發展解決方案,AI的多元化應用場景,預示着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地理空間數據結合AI顯魔法(湛家揚博士)
我們數據與人工智能素養協會(DALA)最近組織了一次活動,與會員和合作夥伴參訪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的地理空間實驗室,他們介紹了地理空間實驗室如何幫助政府和公眾利用數據,實現社會效益和商業機遇。
- Posted March 13, 2025
- 0
-
Deep Research簡化研究用後感(黃岳永)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演進,由OpenAI開發的AI模型已經從基本的ChatGPT,發展到ChatGPT 4的多個後代。
- Posted March 11, 2025
- 0
-
MWC續說好香港5G故事(林國誠)
本周全球電訊界目光均聚焦在西班牙巴塞隆拿的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WC)。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流動通訊展覽,每年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和企業參與。
- Posted March 7, 2025
- 0
最新文章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