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港成國家AI樞紐三大關鍵(車品覺)
今年9月份內地有關人工智能(AI)的政策可算不少,首先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全國施行,要求所有面向境內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服務商,必須同時嵌入「顯式 + 隱式浮水印」標識,檢測準確率不得低於95%。
- Posted October 8, 2025
- 0
-
AI武器化掀軍備競賽(方保僑)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5年9月聯合國大會警告,人工智能(AI)與自動化武器,正引發自冷戰以來最危險、最不可控的軍備競賽,對全球安全構成顛覆性威脅。
- Posted October 6, 2025
- 0
-
「黃金漫遊」改寫旅行上網體驗(林國誠)
每逢長假或周末,香港人總愛「說走就走」,不論北上深圳喝早茶,還是飛東京賞紅葉,上網體驗早已成為旅程質素的分水嶺。過往外遊時漫遊上網的最大痛點,一是網路速度不穩定,二是訊號接收時好時壞,甚至需依賴運氣連上優質網絡。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推動人機協作成就未來(湛家揚博士)
輝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一句話作為引言:「資訊科技部門將成為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人力資源部門』。」此語不僅引發現場熱烈討論,更為整日議程定下深遠的思考方向─當AI代理逐漸成為企業團隊的一員,員工角色將如何重塑?
- Posted October 2, 2025
- 0
-
AI「放大鏡」訓練辯論技巧(黃岳永)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保守派網紅柯克(Charlie Kirk)遭遇槍擊事件,震撼整個美國。這位在過去10年間迅速崛起的爭議人物,因其在大學校園舉辦的「踢館」式辯論而為人所知,辯題涵蓋女權、性小眾(LGBT)、移民政策等熱話。
- Posted September 30, 2025
- 0
-
開源大型語言模型更多選擇:從封閉API到百花齊放的AI新時代(吳壽冠)
以OpenAI開發的GPT系列為例,從具備強大文本生成能力的GPT-3到更為先進的GPT-4,儘管其效能震撼全球,但其核心模型始終是「閉源」的。開發者和企業僅能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付費使用,無法一窺模型內部結構,更遑論進行底層修改或私有化部署。
- Posted September 26, 2025
- 0
-
解鎖iPhone 17極速潛能(林國誠)
每年蘋果公司推出新系列iPhone,用戶總是期待相機功能的升級與創新特性,然而真正影響日常使用體驗的關鍵因素,實為連線速度。
- Posted September 26, 2025
- 0
-
人機合一提升未來競爭力(鄧淑明博士)
記得去年有朋友告訴我,為應付每天繁忙的日程,已經用人工智能(AI)複製了好幾個自己,還計劃實現孫悟空72變。
- Posted September 25, 2025
- 0
-
港AI效能提升組 宜借鑑美日韓 強化治理監察 任命專員統籌資源(郝本尼)
行政長官李家超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將成立人工智能(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各政府部門於工作中有效應用AI技術,初步目標訂於明年推出100個政務環節的AI工具,未來3年推出AI旗艦項目作為示範案例。
- Posted September 25, 2025
- 0
-
港府AI提效組 具示範作用(車品覺)
上周特首發布了2025年《施政報告》,筆者認為在科技上的部署很到位,驟看科技的篇章不比以前多,但其實是滲透到各方面。
- Posted September 24, 2025
- 0
最新文章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
AI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方保僑)
近年警方屢揭以人工智能深偽(Deepfake)換臉及聲音合成行騙的案件,利用高科技假冒上司指示滙款、網戀詐騙及冒充官員開視像會議。騙徒已非單純冒充個人,而是利用AI在系統上奪取「合法身份」。
- October 27, 2025
- 0
-
當語音通話變防騙戰場(林國誠)
語音電話本應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如今卻淪為考驗人性的信任陷阱。現今騙徒已非昔日單靠陌生號碼與生硬話術的「吳下阿蒙」,他們懂得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偽冒號碼及模擬語音,精準地在不同時段鎖定特定人群發動攻擊。
- October 24,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