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GPS背後無名英雌(鄧淑明博士)
高盛報告指出,過去25年全球女性投身職場有上升趨勢,日本和德國尤甚。然而,不同行業中,女性員工增長有明顯差異,以高收入的資訊科技業(IT)為例,美國和歐盟的女性員工比例反跌2%和4%;現時全球IT企業,高層職位普遍仍由男性主導。
- Posted October 8, 2024
- 0
-
營商思維反轉再反轉(方保僑)
今年8月26日,我曾在本專欄撰寫一篇名為〈讀新聞看經濟〉的文章。當中談及現在香港經濟是否已經去到谷底,何時會從谷底反彈,重拾增長?
- Posted October 7, 2024
- 0
-
「衞星蛋」救命神器(林國誠)
天通衞星移動系統在香港已經投入使用,令到衞星通訊技術不再僅限於專業用途,而是能夠廣泛於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系統由3顆衞星覆蓋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從而提供穩定可靠的通訊網絡。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非牟利組織的發展抉擇(黃岳永)
港人對平安鐘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早於「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普及之前,平安鐘就已經把商業模式與公益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小數據隱藏大力量(湛家揚博士)
在年度IABHK C24峰會一個討論小組中,我受到了來自Meta、Netflix和小紅書等頂尖數據驅動公司等論壇嘉賓的啟發。
- Posted October 3, 2024
- 0
-
打風開市鞏固港金融中心地位(方保僑)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各界一直關注其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和穩定性。港交所(00388)早前宣布,在未來極端天氣如颱風及暴雨等情況下,實施打風不停市的政策,並於上星期一(23日)開始實行。
- Posted September 30, 2024
- 0
-
暢玩《悟空》秘技 升級超級寬頻(林國誠)
新一代的索尼(Sony)家用遊戲機PlayStation 5 Pro(PS5 Pro)開始接受預訂,這次更新帶來升級的繪圖處理器(GPU)、進階的光線追蹤技術、人工智能(AI)驅動的性能提升,還支援WiFi 7、可變更新率(VRR)及8K解像度輸出。在高效能加持下,PS5 Pro發表後便備受關注。
- Posted September 27, 2024
- 0
-
如何在大學培育創業思維(黃岳永)
在大學教創業,對象除了是剛剛「升呢」的大學新生外,也有剛剛完成實習/交換計劃的準畢業生。以打機來比喻,前者剛開始挑選裝備,後者則裝備完畢準備應戰。
- Posted September 27, 2024
- 0
-
從課室到職場 規劃數據職涯(湛家揚博士)
我經常與商業及資訊科技(IT)領導者分享個人經驗,最近有幸向數百名中學生介紹了數據職涯的機會與挑戰。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是最重要的資產。領導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巨大差距,在於他們如何有效地把數據資產變現。
- Posted September 26, 2024
- 0
最新文章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