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進入AI協作大時代(黃岳永)
筆者曾與身處不同地方的人連續開會好幾個小時,也曾與團隊成員在工作軟件上完成項目開發。隨着ChatGPT爆紅,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職場上的衝擊亦開始出現,工作模式再度改變。
- Posted July 12, 2024
- 0
-
建築及房地產科技聯盟(葉成輝博士)
應科院一直積極透過舉辦及參與活動,推廣創新科技應用。過去兩年多已經成立了三個科技聯盟,包括「微電子技術聯盟」、「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及「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
- Posted July 12, 2024
- 0
-
「活體皮膚」微笑機械人(葉文瀚博士)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具有「活體皮膚」的微笑機械人。這項技術利用人類細胞培育出一種特殊物質,可以附着在機械人表面,能展現出逼真,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微笑表情。
- Posted July 11, 2024
- 0
-
科技詐騙新挑戰(廖錦興博士)
當流動支付成為主流,雲端服務拓展,加上虛擬和數碼貨幣普及,智能科技取代傳統消費模式,我們的未來將交給數據擁有者。近年人工智能(AI)科技發展迅速,在出行、消費、服務等行業為用戶提供便利,隨之而來的是個人私隱、詐騙等風險逐漸浮現。
- Posted July 11, 2024
- 0
-
直覺數據與明智決策(車品覺)
一年前受內地出版社委託,翻譯一本名為Decisions Over Decimals的書籍(中文譯名:小數決策),差不多忘記這件事時,忽然接獲通知此書可以正式出版。
- Posted July 10, 2024
- 0
-
以人為本設計(鄧淑明博士)
談到本地矚目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不能不提去年10月以AI軟件協助消防處透過迅速分析航拍照,找到失聯男學生而一舉成名的初創LifeSparrow Solutions。
- Posted July 9, 2024
- 0
-
將軍澳綁架案啟示(方保僑)
上星期,將軍澳發生了一宗震驚全港的綁架案,一名3歲小童在將軍澳廣場被掩嘴擄走,匪徒要求以泰達幣(Tether,即USDT)支付贖金,令加密貨幣再次成為公眾焦點。
- Posted July 8, 2024
- 0
-
從科幻電影啟發AI靈感(黃岳永)
2013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觸不到的她》(Her)的創作者,相信也想不到短短十年便幻想成真。如今人工智能(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和回應人類情感,AI伴侶可能很快成為現實;事實上,近期以AI為基礎的虛擬伴侶不斷湧現,足見這個市場的龐大。
- Posted July 5, 2024
- 0
-
AR帶來的商業機遇(林國誠)
提起擴增實境(AR),讀者或會聯想起利用手機鏡頭瞄準指定物體,自動出現的3D立體影像或其他內容。其實AR應用豈止於此,懂得利用AR更可協助商家行銷,為商業宣傳和市場推廣帶來新突破,豐富用家體驗之餘,也為O2O(線上到線下)商業模式開闢嶄新道路。
- Posted July 5, 2024
- 0
最新文章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