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反思地圖操控的假象(葉文瀚博士)
德國藝術家維克特(Simon Weckert)推着一輛裝滿99部智能手機的手推車在柏林街道上穿梭。起初沒有發生什麼特別事情,到大約一個小時後,Google地圖上出現了一條長長的紅線,顯示該路段交通堵塞。
- Posted July 4, 2024
- 0
-
東盟綠色經濟(廖錦興博士)
在美國,共和黨的特朗普呼聲頗高,英國的工黨也有望再度執政,政治形勢風雲變幻之際,地緣政治風險亦在升溫。對此,中國的製造業加快了「China+1」作為避險策略,把東盟、東歐及南美國家作為首要設廠目標地點。
- Posted July 4, 2024
- 0
-
數字素養ABCDE(車品覺)
回想我寫第一本書的時候,適逢阿里巴巴(09988)上市前夕,一心希望把阿里大數據的經驗分享出來。事實上,當時社會對大數據的認知還是一知半解,但出乎意料的是《決戰大數據》這本書得到很多業界朋友認同。
- Posted July 3, 2024
- 0
-
初創經營心得(鄧淑明博士)
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質疑電腦對經濟的實際幫助。他指出,當時即使已是計算機時代,電腦應用隨處可見,唯獨在生產力統計數據中看不到它的影響;隨後勞動生產力起飛,到了今天已無人懷疑電腦能否提升生產力。
- Posted July 2, 2024
- 0
-
保護關鍵設施電腦系統安全(方保僑)
隨着科技迅速發展,香港的社會運作愈是依賴互聯網及電腦系統,尤其是提供必要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包括金融機構、通訊、供電、鐵路系統等,一旦受到網絡攻擊,將對社會運作造成嚴重影響。
- Posted July 1, 2024
- 0
-
新一代光纖寬頻與WiFi 7
現時已有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引入新一代光纖寬頻技術──10G PON光纖網絡技術(XGS-PON),突出之處是速度提升,使得上載與下載速度同步達到10Gbps,為客戶提供真正10Gbps寬頻。
- Posted June 28, 2024
- 0
-
活用AI工具提升學習體驗(黃岳永)
現在只要隨便「圈一圈」圖片或輸入提問,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便馬上可以提供答案,在這個年代,很多人對學習感到迷惘,甚至懷疑是否純屬浪費時間。
- Posted June 28, 2024
- 0
-
運用迷因塑造選情(葉文瀚博士)
美國總統拜登競選連任團隊近日在其官網刊登了一個新職位──「內容與迷因頁面合作夥伴經理」,顯示拜登陣營希望延續其在2020年與網紅合作的成功經驗,吸引年輕選民支持。多年來,拜登團隊一直試圖融入充滿幽默和諷刺的迷因文化(俗稱meme)。
- Posted June 27, 2024
- 0
-
潮人光影 家國情懷(廖錦興博士)
最近有兩個受關注的高鐵話題,第一是由香港西九龍站分別開往北京西站和上海虹橋站的首班廣深港高鐵臥鋪列車正式啟航;第二是滬始滬終的長三角高鐵連環線。這些消息令人振奮,為熱愛祖國山河的旅遊人士提供更多選擇。
- Posted June 27, 2024
- 0
最新文章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