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葉成輝博士)
上周我再次來到瑞士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親身支持應科院科研團隊競逐這項全球最具規模的創新大獎。我們在比賽中囊括了23個獎項,包括1項「評審團嘉許金獎」、6項「金獎」、10項「銀獎」,以及6項「銅獎」,成績備受肯定!這是我連續第二年來到日內瓦,今年不同之處除了天氣較好外,我們帶來更多與不同機構合作研發的項目,包括香港警務處和港鐵,並取得佳績。
- Posted April 26, 2024
- 0
-
輝達「具身智能」新突破(葉文瀚博士)
機械人自主行動和模仿人類動作的能力,一直是科學家研究重點。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具身智能(Embodied AI)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門領域。具身智能是指擁有身體並能夠物理互動的AI系統,該系統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獲取資訊、提取問題、制定決策並付諸行動。機械人、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外骨骼等,都屬於這一範疇。
- Posted April 25, 2024
- 0
-
生物科技 龐大機遇(廖錦興博士)
過去20年,各大疫情引起人類對疫症和病毒的警覺,市民對公共衞生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現象,因此各國積極推動發展生物科技及醫療健康產業。生物科技的進步有助於解決眾多現存問題,如傳染病疫苗、老齡化社會以至氣候變化;惟研發過程漫長、技術風險高,尤其需要長期投資和雄厚資本,以及上市前後的持續融資。
- Posted April 25, 2024
- 0
-
培訓員工迎數字化機遇(車品覺)
筆者在很多培訓場合中都提及過,在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全面運用,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正如阿里巴巴(09988)所言,「路走對了就不怕遠」,企業需要一張高層與員工都看得明白的施工路線圖。此外,在企業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團隊協作,絕非只是資訊科技部門的責任,因此,如果不重新審視或調整部門架構及員工的崗位職責,即使有關鍵績效指標(KPI)及大老闆的口頭重視,也很難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取得成功。
- Posted April 24, 2024
- 0
-
南嶼隱世美景背後的歷史文化(鄧淑明博士)
眼前是一幅幅中國山水田園畫,翠綠的山巒上有飛鳥翱翔,山間有飄動的雲霧,簡樸的村屋前有舞獅,白色的燈塔光照海上,更有隨着滑鼠而動的帆船……這是別開生面的〈南嶼角落:二澳到芝麻灣的文化地圖〉,以手繪地圖,配上簡短有趣的文字、照片,呈現南大嶼的地形、景觀、建設及傳統活動等歷史和文化,活潑又具資訊性;而且備有中英版本,照顧不同人士需要。
- Posted April 23, 2024
- 0
-
支援電動車充電器背後關鍵(方保僑)
為應對氣候變化,政府近年積極推出一系列政策及措施,強調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原則,推動各界實踐ESG責任,同時發展綠色交通,鼓勵使用電動車並優化公共交通系統。政府亦推行綠色建築標準,促進節能減排,以實現減碳目標,共同構建可持續的未來。
- Posted April 22, 2024
- 0
-
一卡兩號重要性(林國誠)
經常穿梭香港及內地的人士,若沒有內地手機號碼,基本上無法滿足生活所需。為方便在內地工作或吃喝玩樂,一卡兩號或虛擬號碼服務應運而生。
- Posted April 19, 2024
- 0
-
聖馬力諾之心(黃岳永)
會面對失敗從來非易事,然而,失敗是經營中不可缺的一課。中小型的失敗就像受傷,當被割傷或燒傷並知道疼痛,我們就會迅速離開「災難源頭」,作出改變及處理傷口。在很多時候,小損失反而能助企業避開一劫。
- Posted April 19, 2024
- 0
-
以區塊鏈改善現實基建(葉文瀚博士)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以去中心化、安全及透明等特點,在各行各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DePIN)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應用領域,致力於優化現實生活的基礎設施,並透過代幣獎勵的方式,把資源回饋給社群和用戶。
- Posted April 18, 2024
- 0
-
中國速度的低空經濟(廖錦興博士)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到「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行業」。低空經濟則是指離地1000米以內空域的無人機和飛行器產業。
- Posted April 18, 2024
- 0
最新文章
-
ESG創造價值 不只是合規(湛家揚博士)
香港ESG生態系統正逐步發展,惟中小企仍面對資源有限、技術門檻高等挑戰。對中小企而言,ESG往往被視為額外負擔,因在現實經濟壓力下,企業首要目標是生存。
- September 18, 2025
- 0
-
慎用AI 免墮「偽學習」陷阱(車品覺)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還在上中學時,每個暑假最頭疼的就是要寫讀後感,總是拖到開學前才拚命趕工,過程雖然痛苦,卻實實在在地鍛煉腦子。
- September 17, 2025
- 0
-
「氛圍編程」助構思落實(黃岳永)
在大學教授創業課程多年後,今年香港科技大學有個明顯變化:即使是一年級的新生,也需要嘗試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原型(Prototype)。
- September 16, 2025
- 0
-
科技創新與版權秩序交鋒(方保僑)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快速商業化,讓用戶僅需簡單指令,便可生成栩栩如生的超級英雄圖像,甚至動畫角色,過往被嚴密管理的知識產權瞬間化為雲煙。
- September 15, 2025
- 0
-
AI破語言孤島 助讀懂動物聲音(林國誠)
人工智能(AI)的進展往往令人驚嘆不已,如今它不僅協助人類撰寫文章、設計,更能診斷疾病與駕駛車輛。
- September 12, 2025
- 0
-
AI時代的學習新典範:駕馭變革,打造終身學習力(翁偉基)
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與技能正在迅速改朝換代。過去那種線性、一次性的學習模式已不再適用。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與變革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不斷適應、持續學習的能力。
- September 11, 2025
- 0
-
企業實例看文化驅動創新(湛家揚博士)
一次為本地傳統建築企業的高層培訓中,我見證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這間公司正面對成本壓力、市場競爭與技術轉型的挑戰。
- September 1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