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合一提升未來競爭力(鄧淑明博士)
記得去年有朋友告訴我,為應付每天繁忙的日程,已經用人工智能(AI)複製了好幾個自己,還計劃實現孫悟空72變。那時我以為朋友只是在說笑,原來他是認真通過AI代理(AI Agent),輔助自己處理排山倒海的工作。
所謂AI代理,是指各種能夠自主規劃和執行任務的AI程式,有如一組虛擬同事,具備感知、思考與決策能力,可自主運作,毋須人類介入即可完成複雜任務。根據OpenAI和Google管理層的說法,我們已進入「AI代理時代」,2025年更被稱為「AI代理元年」。
正因為今天的AI已發展成有自主決策能力的工作團隊,令很多人相信AI正全面取代人類,惟筆者不敢苟同。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曾指出,AI有「四有四無」,包括有智能無智慧、有智商無情商、有計算無算計、有專才無通才。要填補這「四無」,必須要人類與AI合作互補,才能各自發揮獨特優勢,產生協同和達致雙贏。
今年4月,微軟公布的《2025工作趨勢指數》(2025 Work Trend Index Annual Report)報告顯示,全球有八成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一年半內會引入AI代理作為團隊成員,又指未來2至5年內,大多數公司都會實施相同政策。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去年預測,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具自主能力的AI系統直接作出。
由此可見,未來企業管理層不單要管人,還要管理AI代理,因為人機協作會成為常態,管理人員要辨識專才和AI代理如何配對組合,才能產出最大的協同效益。同時,要在AI代理時代突圍而出,職場人士必須增強以下三大基本核心能力。
首先是精準的提問能力。透過精準的提問,告訴AI需要的答案,問題愈具體精準,答案就愈得心應手。其次是判斷力,AI給出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準確或符合需求,我們需要有判斷力,才能避免被誤導,如有跨學科底子更具優勢。最重要的是掌握行業的專業深度,因為具備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才懂得引用相關領域的專業術語,與AI共同協調、溝通,為任務尋找到最佳方案。
在變革的洪流中,不少前瞻企業已大量投資AI,廣泛展開業務革新,目標是盡快建立自家AI代理人系統團隊、自主訓練和管理AI,以提高生產力及節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想在AI代理時代抓緊機遇,大家都需要各自重新審視工作崗位的性質及職能定位,全面重塑工作流程和思維模式,才能充分發揮AI代理的潛能,為人機協作創造更多無限可能。
鄧淑明博士_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