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互補 釋放新潛能(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不久之前,我向一位自稱「AI(人工智能)絕緣體」的朋友介紹了ChatGPT,他從沒想過,自己會親手用它完成一份財務分析報告。那天他看在眼裏,AI在兩分鐘內生成了一份原本需要一個團隊耗時兩周的矩陣圖表。他對AI的認知,徹底改變了。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就業報告》,到2030年,近40%的核心職業技能將被重新定義。但這場變革,相信並不是像科幻片裏上演的機器取代人類那樣悲觀,而是我們要學會如何更聰明地使用AI。
筆者愈來愈清晰地意識到,真正的危機,不是被AI淘汰,而是被那些更精通AI的人扔在身後。
如果你曾親身體驗現在的AI工具,首先令你感到震撼的,就是它驚人的效率。過去要花幾周完成的商業建議書,DeepSeek只需要一杯咖啡涼掉的時間便可以完成。曾讓團隊埋頭苦幹整理的會議紀錄,現在只須對着語音轉寫工具說一句就能自動生成。這不僅是「快」,而是徹底重構了我們工作的本質──就像計數機解放了人類的計算負擔,AI正在釋放我們的認知帶寬。
然而我也慢慢察覺,它的弱點也非常明顯。有一次,筆者總結某公司數字化改革的案例,AI精準列出了10項舉措,卻完全沒有提到IT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的持久拉鋸戰。那一刻我明白了:AI只能捕捉有限的訊息,它也可能沒意識到人性的複雜,甚至欠缺時間及空間的觀念。
當前AI給我們的機會是,你不需要學懂神經網絡才能用AI,就像我們開車不需要學會內燃機原理,關鍵在於把AI嵌入我們的思維中,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深度的思考。
很多人可能認為,AI是專為年輕一代打造的產物,筆者認為這種偏見正在崩解。與AI協作最精妙的地方,在於清醒地知道它「不懂什麼」,這種局限,反而錨定了我們人類寶貴的經驗。事實上,世界上還有大量的經驗,並未被大模型所覆蓋。
這不是一次工具的升級,而是對人類專業知識的重新定義。當科技能模仿我們的大腦邏輯思考時,大家何不反思一下,人類的學習方式未嘗不需要一次重大的升級。筆者一直認為,人類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與AI之間可以互為補充成為新的智人。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