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例看文化驅動創新(湛家揚博士)
一次為本地傳統建築企業的高層培訓中,我見證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這間公司正面對成本壓力、市場競爭與技術轉型的挑戰。他們知道需要創新,但不確定從何入手。課程中,一位高層領導者分享了一個深刻的觀察說:「我們發現,文化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力量。」
事實上,全球最具創新力的企業,都將文化視為核心策略,它不需要龐大預算,只需要清晰方向與持續實踐。我們可參考外國及香港,一些善用文化賦能企業創新的例子。
(一)微軟:以「成長心態」重塑企業命脈
微軟在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後,進行了一場深層次的文化轉型。他將「成長心態」植入整個組織,鼓勵員工不斷學習、擁抱失敗並互相成就,員工不再被評估為「表現者」,而是「學習者」與「貢獻者」。此外,領導者成為教練,推動心理安全與跨部門合作。至於創新成果,例如Azure、Copilot、無障礙設計,皆源自這種文化氛圍。微軟的例子證明,當文化鼓勵學習與同理心,創新自然湧現。
(二)亞馬遜:從顧客出發的「反向工作法」
亞馬遜的創新文化,建立在一套明確的機制:「反向工作法」。每個新產品都從一篇假想新聞稿開始,先定義顧客價值,再進入開發。文化強調「主人翁精神」、「節約思維」與「行動偏好」;小型團隊方面,擁有高度自主權,快速試錯與迭代。AWS、Alexa、Prime等突破性產品,皆來自這種文化制度。亞馬遜展示了文化制度化,並與顧客需求緊密連結時,創新就能持續擴展。
(三)Google:開放與信任激發創意火花
Google的文化核心是「開放」,它鼓勵員工挑戰現狀、分享想法,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未知。當中提倡「20%時間」,讓員工自由發展個人項目,Gmail、Google News就是這樣誕生。此外,扁平架構與資訊透明,促進跨部門合作與創意交流。其他Moonshot專案,例如自駕車Waymo、人工智能(AI)部門DeepMind,在容許失敗的文化中茁壯成長。
(四)WeLab:一條文化鐵律「Never Not My Job」
WeLab的《文化手冊》將價值觀具體化。最具代表性的原則是:「Never Not My Job」(從不說這不是我的工作)。首先,員工不分職級,主動承擔責任,跨部門協作成為常態;文化強調行動力、擁有感與快速執行。數碼銀行、AI貸款等創新服務,皆源自這種文化氛圍。WeLab的例子顯示,當文化鼓勵每個人像創業者般思考與行動,創新自然湧現。
順道一提,香港數據與AI業界年度旗艦獎項DALA Awards 2025強勢回歸!不論個人、中小企、企業或技術方案服務商,都歡迎行業翹楚參與。今年盛典旨在表彰參賽者於數據與AI創新及應用的卓越成就,帶動行業前瞻發展。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