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規劃職涯四項關鍵(湛家揚博士)
我最近有幸主持由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協會(HKWPEA)與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DALA)合辦的午餐論壇,主題為「AI驅動的商業策略實踐」。3位來自創科界的女性領袖,分享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法律、工程、金融等行業的實際案例。論壇於本港初創Preface辦公空間舉行,在場女性專業人士展現出高度的同理心與前瞻思維,提出不少具啟發性的問題。
其中一條尤為深刻:「當AI取代初級職位,年輕人如何累積經驗、建立職業生涯?」
這不僅是職場的挑戰,更是世代的課題。我們這一代人,往往由基層做起,透過重複的工作逐步建立信任與能力。但在AI主導的未來,這些傳統的入門階梯正在消失,年輕人若無法從基層開始,他們的職涯將如何展開?
以筆者一貫邏輯思維(或許是典型男性的反應),第一時間的回應是正面的:新職位將不斷湧現,例如「演算法解釋員」、「AI倫理師」、「提示工程師」等。AI不會取代人類,但懂得運用AI的人將取代那些不懂的人。然而,更深層的啟示是:在AI時代,人類技能──同理心、說故事能力、談判技巧、批判思維,不僅仍然重要,甚至比以往更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深受數碼文化影響,長時間沉浸於社交媒體、網絡遊戲及串流內容之中,習慣即時回饋與被動接收,卻缺乏在人際互動、面對面溝通、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實踐機會。這導致他們在進入職場時,往往在人類技能相對薄弱。但危機亦是轉機,當他們面對初級職位被AI取代的現實,正好是一個契機,讓他們能夠主動培養以下4項關鍵能力:
1.人際溝通能力是建立信任與合作的基石。在AI與自動化工具普及的環境下,能夠準確解讀情緒,以同理心回應、處理複雜對話的能力尤為重要。AI可以協助分析語氣、翻譯語言、自動跟進,但真正的情感連結與人際溫度,仍需要人類親身傳遞。
2.批判思維與提問能力則是AI無法模仿的核心。AI可以提供答案,卻無法判斷問題是否正確。年輕人必須學會質疑、分析、整合資訊,從而作出有深度的判斷。AI可輔助資料搜尋與模式識別,但人類的洞察力才是決策的關鍵。
3.同理心與調解能力,在多元化與AI滲透的組織愈見重要。理解他人、化解衝突、設計具包容性的方案,是未來領袖不可或缺的素養。AI可偵測情緒、模擬持份者反應,甚至提示偏見,惟真正的公平與關懷,仍需要人類主導。
4.說故事與影響力,是把數據轉化為行動的橋樑。在資訊爆炸年代,能夠構建有感染力的敍事,才可推動決策與團隊協作。AI可協助製作圖像、調整語氣、建議結構,但賦予故事靈魂與意義的,仍是人類的情感與判斷。

這4項能力,結合AI素養,將成為未來職涯的雙引擎。它們不只是生存工具,更是創新、領導與影響力的根基。作為教育者、企業領袖與AI實踐者,我們應協助年輕一代建立這種「人機融合」的能力,設計新的成長路徑。男性領袖或許習慣以邏輯主導,但女性的同理與關懷,往往揭示我們未曾察覺的盲點。下次我與AI對話時,我會問:「如果我是女性,我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