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樓Cooley擁抱AI|自研工具設科技總監 規劃藍圖 搶先試用新技術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高管對談」
在人工智能(AI)浪潮下,市場競爭白熱化,不少科企藉併購擴張,以吸納AI精英人才;加上商業糾紛、監管合規、侵權爭拗不斷,往往要對簿公堂解決,對法律服務需求殷切。本身亦有自研AI工具的美國律師樓科律(Cooley)合夥人李鵬,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探討業界如何應對科技轉變,並向新一代法律人教路,分享如何以AI裝備自己。
李鵬指出,科律1925年於三藩市創立,現時總部位處帕羅奧圖(Palo Alto),毗鄰史丹福與矽谷,長年服務創業者與創投基金,他說:「歷來我們被認為是科技律所(律師樓),不是因為很多所內的人對科技有興趣,而是因為律師實際服務那群客戶。」
談到對新進科技的採用,李鵬指出科律很早就委派了科技總監(CTO),負責統籌所內技術路線,並且對各種新工具保持着領先試用的態度。過往代表例子有Zoom,新近案例則是法律AI平台Harvey,科律擔任兩者的融資法律顧問,同時也是其用戶。
料優秀事務所可省時提效
另外,科律本身亦有推出GObot等自研AI工具,藉此貼合既有工作模式。李鵬形容,這就好比跨國辦公室的家具,「在新加坡一樣,在紐約也一樣……它是公司的一部分」。他進一步解釋,AI模型效能取決於輸入資料與用戶判斷,更要顧及機構風土習慣(terroir),增加專有性(proprietary)是必然選擇。
李鵬坦言,「我們把AI看作更像是一種工具,而且我不確定它是否真的會改變業務模式。」根據李鵬看法,AI將為法律界帶來「結果導向」的強化,優秀的律師樓、律師能夠透過更好的AI工具,在更少的時間創造更高價值成果。因此,資本雄厚、理解正確的律師樓會投入AI工具研發,以求更有效地善用優勢、擴大差距,形成「贏者續贏」局面。
強調智能為輔 難取代律師
被問及未來的法律人應該具備什麼技能,李鵬直接把科技素養比喻為打字、寫作一般的基本能力。年輕世代具備科技原生優勢,但仍然須「廣博閱讀、理解世界,把科技作為其中一個部分,還要根本理解法律」,因為AI不能取締法律代理,他說:「你可以給我再多的AI,可這不會讓我成為更好的辯護者。」
不過,李鵬承認在某些情況,律師確有機會被AI取代。例子之一是簽訂所謂「保險合約」,因為只要交給AI起草契約,再購買一份「AI保險」移轉剩餘風險,那就可能不再需要聘用律師,仔細審視其行文用詞。即使其後合約出錯,審查文件的責任,也是由保險公司方面負責。
李鵬最後強調,法律界應用AI可謂市場的選擇。AI應被視作與筆或桌子一樣的日常工具,重點在於能否提升效率與價值。他以腳踏車作比喻,手工製作或者可以標榜高價,但若有其他做法能大幅降低成本、售價,多數客戶最終都會選擇購買後者。法律服務的需求與其他商品無異,無法單靠傳統方式維持,而要與時俱進配合先進技術。
採訪、撰文:郭文德
相關文章:Cooley|近月協助科企多宗併購融資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