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AI 免墮「偽學習」陷阱(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還在上中學時,每個暑假最頭疼的就是要寫讀後感,總是拖到開學前才拚命趕工,過程雖然痛苦,卻實實在在地鍛煉腦子。現在的學生呢?只要輸入幾個關鍵詞,人工智能(AI)瞬間就能生成一篇閱讀報告,輕鬆是輕鬆了,但我們的思考能力,會不會也就此慢慢退化?
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就像肌肉,愈用愈強,不用則廢。AI爆發式的普及,表面上讓我們學得更「快」,卻也可能使我們陷入「偽學習」的陷阱:看起來什麼都會,實際上卻沒有真正消化知識。那麼人類過度依賴AI,會帶來怎樣的代價?「雙重AI素養」是我們應對之道,也就是既懂得用好AI,又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思考能力,是從反覆嘗試、犯錯和總結中逐漸形成的。AI的「一鍵生成」,正好繞開這些必要的思考環節。有研究顯示,用AI協助寫作的學生,大腦活躍度比原來手寫的人低了三分一。更可怕的是,我們會因此產生錯覺,看着AI生成的流暢文字,以為自己掌握了,其實腦子依然空蕩。
AI應該像「維生素」,幫我們補充營養,而不是代替正餐。有些國家的做法值得參考,比如芬蘭:小學完全不用AI,重點培養計算和精讀能力;到了高中,再教孩子怎樣與AI協作──用AI生成初稿,然後學生要做批判性修改。
因此有專家提出「雙重AI素養」:怎樣用好AI,又不廢掉自己的4A原則:
- 意識(Awareness):清楚什麼時候是AI在替自己思考。
- 鑑別(Appreciation):主動發現AI輸出中的漏洞或答案,驗證虛偽。
- 接納(Acceptance):用了AI也不必自責,關鍵是怎麼用好。
- 負責任(Accountability):最終決定權永遠在自己手上。
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實踐這個理念,如某諮詢公司要求員工用AI提出方案,但必須標出存疑的內容,並親自分析。我們要明白AI工具愈趨完美,愈要警惕自己有沒有過度信賴AI。
未來的競爭,也許不在於誰能使用最強大的AI,而在於誰能培養出「與AI共舞,卻不被AI帶偏」的清醒頭腦。有時候能親手寫一段可能笨拙卻發自內心的文字,這才是這個數字時代最寶貴的技能。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