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攝影配AI 詮釋新記憶方式(黃岳永)

By on November 25, 2025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筆者是Insta360 X系列全景相機的忠實用戶,從ONE X到X2、X3,以至最新的X4、X5及超輕巧的X4 Air,每次一有新款推出,都急不及待買來試玩。最近讀到Insta360(影石科技)創辦人劉靖康(JK)的創業故事,他說:「相機的終極目標,不只是無止境地堆料、堆參數,而是逼近並超越人眼的視覺體驗,最終服務於人類的表達與記憶。」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何謂科技的價值?

從繪畫到攝影,人類數千年來一直在追求影像的保存。這是因為時間注定流逝,而相機幫助我們記錄最重要的時刻,成為人類向「生命有限」發起的一場溫和抵抗。隨着科技演進,人們對影像的追求不再只是清晰,而是如何更貼近真實。

以Insta360 X系列為例,它之所以能吸引包括筆者在內的全球消費者,從來不是因為解像度、幀率或畫質(眾所周知,全景相機在畫質上並不及手機或專業相機),而是背後的一種態度──讓人們先好好記錄生活,故事之後再慢慢講。

全景相機的出現,把「拍攝」與「創作」重新分拆。當我們按下錄影鍵,就不必再思考鏡頭、角度或構圖,當下的自己只需要專注於眼前的風景、人群、對話與情感;回到家中,再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與手機應用程式,把片段整理成故事。這樣的設計,看似違反傳統攝影「抓住特殊一刻」的理念,卻恰好體現科技更人性的一面──不打擾生活,卻用最安靜的方式陪你記住生活。

智能手機的出現徹底改寫了相機市場的規則,無數著名手機品牌被迫轉型或淡出。Insta360的成功,正在於他們沒有把手機視為敵人,而是當成合作夥伴。相機專注於捕捉真實世界,手機負責處理、編輯與分享,AI則在後期重新詮釋故事。過去攝影的邏輯離不開「取捨」──選擇方位、聚焦主體、構圖取景。而全景相機的邏輯則是「包容」──360度完整收錄所有人類與非人類的視角,再從中取捨呈現。這種影像哲學的新框架與新視角,使拍攝變得更加隨性與沉浸。攝影師不再需要「瞄準」,而是讓影像自己去講述故事。

最觸動筆者的,其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JK與團隊對「記憶」的想法。在他們的身上,看見的不只是一間相機製造公司,而是一個試圖重新定義我們應該「如何記住人生」的團隊。這也是筆者近年不斷探索的方向:如何以科技捕捉的不僅是影像,還包括聲音、情緒、靈感、反思、掙扎、見證與旅程這些「生命原始資料」。當這些碎片交由AI處理時,它們不僅轉化為新洞見與理解,也成為一種更深刻的回憶方式。

我們記錄,不是因為害怕遺忘,而是因為懂得珍惜。科技讓我們不是遠離生活,而是更能專注於生活;不是變得冷漠,而是更懂得看見那些微小卻真實的瞬間。Insta360的「To Create. To Remember.」這句口號,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值得重新拾起的信念。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