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之門是里程碑抑或泡沫?(黃岳永)
工程師們在美國得州的亞伯林(Abilene),正在將一座荒漠城市轉變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AI)園區。這裏的8幢數據中心由超過40萬塊目前最先進的AI運算核心晶片,Nvidia GB200(Blackwell)晶片組成,整個園區的耗電量高達1.2吉瓦(GW)。如此龐大的建設,正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22日宣布的5000億美元「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的一部分。
OpenAI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曾形容這是「在沙漠中建造里程碑(Build Monuments in the Desert)」。有評論指出,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基礎設施項目,超越了高速公路、電網甚至太空計劃。但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電腦嗎?還是這只是另一場泡沫的開始?
不妨量化一下這座「AI工廠」:40萬塊最先進的圖像處理器(GPU)運算能力,可以同時訓練幾百個ChatGPT級別的大型語言模型,足以為每位Fortune 500公司的老闆配備一位「AI替身」;耗電方面,1.2GW足以供應美國75萬戶家庭的用電,相當於全香港三分之一的用電量。
AI的發展與能源消耗息息相關,雖然「星際之門」採用了風能和水冷系統,自稱「綠色AI基建」,但為了穩定供電,還建有天然氣備用電廠。根據估算,訓練一個GPT-5級別的模型,需要消耗數百萬千瓦小時的電力,相當於一個小城市一個月的用電量。在當前氣候危機的背景下,這樣的資源配置值得社會進一步討論和監察。
阿爾特曼曾指出:「如果AI價格降低至現在的十分之一,使用量將會上升20倍,屆時我們仍然不夠電腦用。」業界普遍預測,未來AI將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從個人助理、醫療診斷到商業決策和創作工具,各個領域都將依賴AI。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投入數千億美元來建設如此龐大的AI數據中心?畢竟在特朗普公布Stargate計劃後,來自中國的DeepSeek等團隊展現了AI另一條發展道路,開發更高效、運算成本更低的開源模型,甚至可以在筆記型電腦上運行複雜推理。
「星際之門」是OpenAI發起的一個計劃,旨在建設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主要依賴私人投資而非政府資金。軟銀(SoftBank)、OpenAI、甲骨文(Oracle)和 MGX是該計劃的主要投資者。換句話說,這幾間公司將全面掌握美國,乃至全球的AI運算能力,作為普通公民的我們,是否應支持更多「開放、分散、公平」的AI發展模式?像Mistral和DeepSeek這類開源AI,讓普通開發者也能訓練屬於自己的語言模型,甚至可以在低成本硬件上實現。
當AI不再需要超級工廠,也許未來的「智能」將回歸到個人裝置,而非集中在企業的雲端大腦。值得一提,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劃,令人聯想到5年前的加密貨幣礦場熱潮,當時全球也在瘋狂建設高耗電的伺服器,但最終泡沫破裂,大量硬件閒置。今天的「星際之門」,會不會重蹈覆轍?
更多黃岳永文章:
- 智能眼鏡窺見未來生活
- AI世代及早探索人生方向
- 從教人創業到自行創業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