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編程」助構思落實(黃岳永)
在大學教授創業課程多年後,今年香港科技大學有個明顯變化:即使是一年級的新生,也需要嘗試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原型(Prototype)。因為只有真正落實去「做」,才能驗證構思的可行性,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

以往若要開發新產品,創業者必須依賴懂得程式設計的夥伴,透過程式碼、模擬或3D打印模型,將想法構建為最小可行產品(MVP),以驗證其可行性。
今年創業圈出現名為「Vibe Coding」(氛圍編程)的現象,簡言之,就是借助AI工具,以我們日常的「語言」來開發產品。
傳統商學院的課程中,學生的作業時常止步於「報告」階段,大多只是「talk talk talk」,暢談構思願景,卻缺乏實驗和測試。然而,只有把想法變成可點擊、可試用的作品,獲得用戶體驗(UX)的回饋,才能實質驗證構思是否可行。
在現實世界中,從來不存在「標準答案」,多年來人們都是透過試錯、測試和調整,才能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過去十多年,香港大力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愈來愈多學生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和3D打印能力,這些都成為原型設計的重要基礎。
然而,在跨學科團隊中,商科學生與工程學生之間,常常存在「語言障礙」;前者抱怨後者不懂商業語言,後者認為前者完全不理解技術需求。
AI的出現正改變這一困境。OpenAI聯合創辦人卡帕西(Andrej Karpathy)提出Vibe Coding的概念,即「我手寫我口」,以語言來設計程式,毋須經過「編程」的翻譯。即使沒有程式設計背景的文科或商科學生,只需描述需求,例如「我想要一個供Gen Z分享樂器的平台」,大型語言模型(LLM)如ChatGPT、Claude或DeepSeek便能生成程式碼,甚至協助開設伺服器。描述愈詳細,功能愈完整,還能即時除錯(Debug),確保符合需求。
Vibe Coding的興起,使得缺乏工程背景的學生,也能迅速製作可試用的原型,毋須深入了解技術細節,大大降低了程式設計的門檻。雖然這些程式未必能立即商用,但已足以展示想法並模擬用戶體驗,從而更快收集市場回饋。
在AI時代,創業教育的重心不再僅僅是「有想法」或「有構思」,而是以最低成本製作出可試用的版本。這種「原型思維」讓學生明白,世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的實驗、調整與再創造,從而得出最佳產品。AI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創造者」,不再受限於工程技能。
香港的年輕人正好可以借此機遇,從「講」轉化為真正的「做」。這也是我們在中小學Dreamstarter計劃的精神──鼓勵孩子們不僅停留在口號,而是走出去實踐。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