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新聞機構多乏AI發展策略(郝本尼)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人工智能(AI)正在改寫新聞業的運作邏輯,香港中文大學上周舉行新一屆「中大新聞獎」講座,題目正是AI浪潮下新聞行業的機遇與挑戰。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可成,從3個角度探討AI與新聞業關係。

主要用途不在寫稿
一是採編工具,AI容易出現「幻覺」,故其主要用途不在生成內容,而在後台數據處理、分析資料模式;二是商業模式,大型媒體或可提告AI公司、出售內容授權,但都屬於短期而非持續收入;三是勞工關係,他明言AI不該淪為「讓老闆多開(除)幾個人」藉口。
另一位講者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張引,分享了一項針對本地新聞從業員的調查,初步結果發現,有七成人在日常工作會使用AI,但不少人僅是「很少」或「有時」使用,而且多數新聞機構缺乏AI發展策略,亦未提供充足的知識與技能升級支持。
張引又稱,儘管新聞工作者感受到AI帶來的好處,可是AI也引發爭議與文化牴觸,尤其是對職位被取代的擔憂與AI懷疑論。
以上兩位學者所述本地情況,其實跟其他國家很相似。最近西班牙巴斯克大學一項同類調查顯示,當地近九成記者認為,AI增加假訊息與「深偽」內容風險,他們普遍承認AI能帶來效率與創新,亦同時將之視作職位威脅。再早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錫菲大學的研究亦反映,美、英、加3國媒體AI生成新聞比例明顯上升,但主要出現於資源較少的地方與校園媒體。
大眾厭倦「AI垃圾」
不過,隨着AI輸出內容流行,我們已看到人們逐漸出現審美疲勞,對各種似是而非、言之無物的內容感到厭倦。如果新聞業也投入生產「AI垃圾」(AI Slop)行列,那勢將進一步遠離讀者。
去年逝世的知名記者奧爾曼(Timothy Allman)說過:「真正客觀的新聞報道……不只要準確掌握事實,更要準確解讀事件意義,不僅能在今天引人注目,而且經得起時間考驗。」
也許去到最後,AI確實將取代新聞業一部分職能,但它亦會逼迫記者們回歸其核心,做好調查核實、客觀詮釋及道德監察。因為真相與人性的信仰,才是AI難以取代人的部分。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