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梅隆銀行|BNY自研平台 讓AI滲入各業務 擁近百數碼員工 保留人力作監督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高管對談」
作為擁有逾240年歷史的銀行,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一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機構。該行近年以開創方式擁抱人工智能(AI),展示了傳統金融巨擘的革新決心。BNY全球資訊及工程主管蘿素(Leigh-Ann Russell)接受本報專訪,分享怎樣以工程與風險管理的思維,推動BNY的AI化與數碼轉型。
近年BNY推動平台化營運變革,打破傳統業務線結構封閉、各自為政的局面,強調以平台、產品為導向,讓跨領域團隊透過敏捷(agile)框架協作,這模式正好貼合工程師出身的蘿素。
BNY對AI的主張是「AI人人、處處、事事可用」,意指AI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組織能普遍採用的工具。談到BNY開發的AI平台Eliza,蘿素稱其名稱源自創辦人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之妻,「它具備多代理架構,且不依附特定模型……是一個對用戶友好的系統。」
重視培訓 三分一僱員懂建AI代理
另外,BNY還部署了接近100位「數碼員工」,它們具有多種職能人格(persona),擁有自己的登入賬號和真人主管,甚至可透過電郵跟人交流。這些「數碼員工」,有的專門負責程式碼掃描與漏洞修復,有的則在支付平台處理錯誤交易。蘿素指出,它們可以釋放人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例如讓開發人員添加新功能。
BNY作出大量投資,全面推動員工AI素養提升,提供基礎及職能角色導向的培訓課程,又針對營運主管人員開設數據科學訓練營。
現時BNY的5萬名員工,每三人就有一人能夠自行建立AI代理。蘿素指出,「這項技術使得所有員工,無論財務、業務、傳訊、法務抑或人力資源,都能成為銀行的工程師。」
目前BNY共有100項AI解決方案正式上線,範圍涵蓋風險核保、基金會計與資產監控等。這些重複的任務過去多由人手負責,但AI模型經過訓練後,卻能用更高準確率和速度完成。
儘管如此,蘿素強調仍須保留人類監督,「在每個案例中,我們依然要求真人員工,介入並檢查數碼員工的工作成果。」確保AI每項行為可被查詢追溯。
籲金融界勇敢擁抱AI 親手試玩
關於企業導入AI失敗,蘿素認為主要原因是目標太低,以及只把AI當作工程任務,但BNY策略是讓AI進入業務每個角落、讓每個員工都在日常工作使用AI。
蘿素以往曾於施蘭卜吉(SLP)、英國石油公司(BP)兩間能源企業工作,到去年轉戰金融業。她指出,銀行與能源行業其實非常相似,兩者皆受高度監管,需要持續創新以保持競爭力,且須嚴謹處理相關風險。
同時,蘿素強調,「重視團隊關係……對於企業保持創新領先非常關鍵,因為你若不與他人合作、跟最頂尖的人共事,那就難以實現創新,而要與最頂尖的人合作,你就必須建立良好協作關係。」
最後,蘿素建議金融業界全心、勇敢擁抱AI,「你不一定要上10小時的課程,但要親手試玩這項技術。」
採訪、撰文:郭文德
人工智能必讀好書
書名:Write with AI: Conquer Writer’s Block, Unleash Your Creativity, and Write Your Book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者:Rob Kosberg
簡介:本書介紹如何以人工智能寫作,創作出亞馬遜喜愛的作品,設計一個吸引目標讀者的封面,開啟成功的出版生涯。
相關文章:紐約梅隆銀行|法務部率先用智能助理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