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縱容AI代聊 OnlyFans捱告(郝本尼)

By on September 12,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知名成人內容平台OnlyFans近日捲入一宗美國集體訴訟,案件源於該平台一些付費訂閱用戶以為能與心儀創作者私下互動,卻發現跟自己對話的竟是代聊員或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豈料在控訴平台使用AI欺瞞後,原告律師竟也誤用AI錯引案例,形成「雙重AI爭議」。

根據OnlyFans條款,創作者必須作真人交流,但可委託第三方代為營運賬戶、處理粉絲通信。(OnlyFans網上圖片)

假扮創作者 背叛付費用戶

根據OnlyFans條款,創作者必須作真人交流,禁止使用AI聊天機械人,但可以委託第三方代為營運賬戶、處理粉絲通信。況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平台對AI代聊普遍採取無視態度,還曾跟一間經紀公司合辦活動。這類代理服務不僅容許真人創作者架設代聊AI,甚至表明能透過「深偽」建構虛假創作者身份。

姑勿論成人內容的道德問題,付費訂閱用戶既然期望獲得真實交流,那麼在未經明示告知下,以AI來假扮創作者,無疑是對他們的背叛與剝削。正如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副教授伯基(Brian Berkey)評論,「若對顧客聲稱提供某樣東西,實際給予其他內容,就是典型的欺騙性商業行為。」

律師錯引人工智能生成案例

從這個角度看,用戶選擇提告無可厚非。他們形容此為「代聊詐騙」(Chatter Scam),透過假冒身份的對話營造親密感,引誘粉絲持續打賞。諷刺的是,在後續法律程序中,原告代表律師居然同樣使用AI,導致其提交文件包含大量虛假或曲解的案例,而且是一個月內出現3次同類錯誤。

一邊是創作者用AI代勞,另一邊是律師讓AI代勞。這場鬧劇折射出各行各業,面對AI技術滲透時的尷尬與掙扎。尤其法律界想維護專業權威,但使用AI生成虛構案例的情況卻一再發生,暴露了技術便利與誠信責任間的矛盾。現時美國已有法官強制律師披露是否使用AI,本地司法機構亦宜考慮引入相近安排。

同時,香港流行各式網上交友、創作平台,它們若無法清晰告知用戶是否真人,一樣容易讓市民蒙受情感與金錢損失。當局及相關機構宜參考OnlyFans案例,先行提出專門規範指引,要求各類平台或服務供應商標示AI參與程度,避免本地出現類似爭議。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