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美國就業亂象 僱主求職者雙輸 AI大鬥法 搵工時間拉長 招聘率降(郝本尼)

By on October 8,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美國媒體《大西洋》(The Atlantic)上月刊登一篇題為〈就業市場簡直是地獄〉(The Job Market Is Hell的報道,提到雖然經濟數據顯示美國企業獲利、薪資上升,招聘率卻降至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最低水平,平均求職時間亦拉長至10周。原因似乎是求職者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都用上人工智能(AI),導致雙方無法有效對接。

報道特別指出,許多企業依賴AI處理招募流程,從撰寫職缺到篩選履歷,甚至讓求職者接受虛擬人物提問。應徵者為提高機會,又求助於AI工具來提交更多申請,而眾多千篇一律的履歷,倒過來再促使僱主加強機械篩選,結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令兩者互動變成像交友軟件一樣的自動匹配程序。

企業招聘時必須維持人手審核環節,並定期審核演算法,確保候選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實質考量。(新華社資料圖片)

演算法篩選存偏見

白宮前網絡安全副總監格洛斯特(Camille Stewart Gloster),早前撰文批評特朗普政府的AI政策,也有寫道,「忽視結構性偏見的招聘演算法,已經將具備資格但來自弱勢或代表性不足背景的求職者排除在外。」即使有人嘗試提出反調,如耶魯大學日前的一份研究報告,便稱近3年生成式AI未對職場帶來急劇變化,但當中也明言難預料未來發展。

上述現象其實還存在更深層次的技術脈絡,去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便看到,隨着招聘系統普遍導入機器學習,若多間公司依賴類似或同源模型,就可能出現「系統性失誤」──某些求職者起初因不符算法要求遭到所有平台拒絕;即使他們後來改善履歷,模型後續微調亦將判斷其既有資料為失敗特徵,維持偏見致其完全沒有重新進場機會。

到今年初,史丹福大學另一篇論文又發現,演算法招聘更傾向篩選出使用最佳大型語言模型(LLM)的人,而不是最符合資格的人。

用付費模型易被選中

尤其較新、較昂貴的高階LLM,可以顯著提升求職者的履歷評分,使得能負擔付費AI工具者更易被選中,而欠缺資源的免費模型用戶,則面臨邊緣化風險。

這些研究揭示了AI在招聘中不僅改變流程,更在重塑職場機會分配規則,而這些有關AI帶來的結構性轉變,並不限於美國,對香港也同樣適用。美國8月失業率為4.3%,香港創3年新高至3.7%,情況稍好但仍險峻。AI取締初階職位、企業與求職者依賴AI等情況,亦已逐步在本地勞動市場出現。

對求職者來說,AI時代競爭已不限於撰寫傳統履歷及求職信。他們應該建立更多數碼足跡,例如經營LinkedIn、GitHub、個人網誌或網站,透過建設作品集(Portfolio)、考取專業證照或參與開源項目,強化內容深度與真實性,讓自身形象更具辨識度,才能在自動化招聘環境下,爭取脫穎而出機會。

招聘宜保留人手審核

至於企業方面,管理層宜警惕AI篩選偏差,招聘過程必須維持人手審核環節,並定期審核演算法,確保候選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實質考量。

史丹福研究人員還建議,公司可考慮用自家LLM,額外改寫一次應徵者的履歷,然後只選取較高分版本,減少有人使用優質LLM而造成的不公。

最後,美國一些州份已在推動立法,要求企業確保AI招聘工具的透明度,以及賦予求職者知情與申訴權。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亦有資助相關研究,分析AI面試系統偏誤及研究更具倫理標準的AI招聘模式。香港當局不妨參考這些經驗,協助確保科技不致加劇就業歧視。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