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與記憶 尋找箇中平衡(黃岳永)
內地科企深度求索(DeepSeek)近期發表的DeepSeek-OCR,乍聽之下是光學文字辨識系統,實則別開生面。這並非逐字處理,而是將整頁文字化為影像,令模型以較少的詞元(Token)記住更多內容。研發團隊的靈感來自人類的記憶與遺忘機制──隨時間流逝,畫面被再次壓縮,解像度下降,卻換來更高的效率。

這種「模糊化」的做法,猶如人心的縮影。我們記得的是形狀、氛圍與情感,而非毫釐不差的細節。這提醒我們:遺忘並非缺陷,而是一種內在秩序。
在數碼時代,雲端備份與無限儲存已成常態,「不遺忘」被視為進步的象徵,彷彿遺忘是一種缺陷。然而,在真實的生活中,遺忘反而是自我療癒的方式,人生智慧在於懂得放下。
記得我愛貓離世那段日子,起初回想貓貓的一切就如重溫悲劇,心情沉鬱苦悶,後來隨年月推移,記憶漸模糊,苦痛悲傷化為溫柔的懷念。心理學稱之為「適應性遺忘」──讓傷口結痂,使生命得以延續。
筆者很喜歡的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其中有一幕是Riley遺忘童年玩伴Bing Bong;而正是那份失落,成就了她成長。被遺忘的並非消失,而是融入內心,化為前行力量。

回到DeepSeek-OCR,其寓意遠超技術層面,它試圖將一維語言轉化為二維視覺,為人工智能開拓另一種記憶形態:讓「近期」資訊保持高解像,而「遠期」記憶隨時間自動淡化。此舉或為「無限上下文」架構提供答案──在資料保留與運算成本之間,取得近似生物系統的動態平衡。
DeepSeek無意中更給我們上了一課──模糊化並不代表失去,而是整合。可以想像,未來的AI不再需要一座昂貴無邊的硬碟,而是擁有層次、節奏與呼吸的記憶系統。AI懂得保留重要、淡忘冗餘──如同人類在歲月淘洗中,學會什麼該記得,什麼該放下。
這也令筆者赫然發現,「優雅地遺忘」的能力,其實與「快速學習」的能力同樣重要。這也令我聯想到自己的AI導師項目Prof E,除了協助學習之外,AI其實可以幫助我們以同理心處理悲傷、失望,甚至失敗,讓同學能釋放心中負面情感,留下有用的智慧經驗,讓他們可以心無罣礙地輕鬆前行。
終究對人類而言,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巨細無遺的記憶,而是真實。要記得愛,而非苦;記得方向和經驗,而非路上陷阱。無論是機器抑或人心,都需要「選擇性遺忘」。那不是抹去記憶或拒絕回想,而是重整與再造。從記憶中,留下的不是創傷,而是通往未來的智慧。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