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量產人形機械人三大挑戰(鄧淑明博士)

By on May 6, 2025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2025年科技界除了有DeepSeek平地一聲雷震撼全球,另一焦點是會跑跳自如的人形機械人。

今年央視春晚節目中,16個身手矯捷的機械人與一眾舞蹈員合作表演了3分鐘的中國舞,令人嘆為觀止。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國際網紅直播與機械人共舞,其後又一同做出後空翻動作,讓全球網民無不驚訝。

今年春晚節目中,16個機械人與一眾舞蹈員合作表演了3分鐘的中國舞。(網上圖片)

正當觀眾都期待着機械人可以幫忙煮飯、照顧長幼及毛孩時,業內人士卻認為言之尚早,有中國專家指出,要機械人在家單獨完成各項家務,比上太空的難度更高。事實上,要人形機械人量產、普及化,須克服的挑戰相當多,筆者認為以下三點是最迫切要解決的難題:

(一)軟硬件測試磨合需時

現時人工智能大模型雖已大大提升機械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過負責自主決策的「大腦」與控制肢體動作的「小腦」仍未完全協調,尤其在複雜的環境中行走,要實時規劃路線,加上腳掌與不同地面物料接觸時,容易失平衡跌倒,造成家居意外。要避免事故發生,軟件大模型、數據合成訓練和晶片算力都必須提升,而仿生關節和四肢也有待新材料研發製造,防止過熱及方便進行更精細的任務。

(二)商業模式有待進化

現時機械人主要在汽車製造、物流分配等工業領域上應用,且僅能勝任重複性任務,預計工業場景的規模化應用仍需3至5年。至於人形機械人方面,由於組裝和應用場景比工業用的機械人複雜,又缺乏統一的測試驗證平台,加上現時以定制化產品主導,缺乏通用零部件標準,難以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故此業內人士指出,要量化生產家用人形機械人,估計需要10年時間。

(三)電池續航問題

從今年北京亦莊人形機械人半程馬拉松所見,多個機械人選手在電池上都遇到問題,例如過熱、過重或續航時間太短。就算贏得冠軍的機械人,全程花上兩個多小時跑完21公里,也要換三次電池,即平均每一小時便需要充電或更換電池,這個問題絕對需要改進。

從人形機械人馬拉松所見,多個機械人選手在電池上都遇到問題。(網上圖片)

去年高盛預測,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到2035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雖然在關鍵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其供應鏈仍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中國預計10年後會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要解決人力資源減少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人形機械人已成為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所以香港的初創企業應該把握機會,投入發展這個潛力無限的智慧產業。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