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關鍵基建新規 鞏港AI優勢(陳漢偉博士)

By on September 4, 2025

本文作者陳漢偉為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實務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明年1月1日起,《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正式生效,成為本港網絡安全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法例涵蓋金融、公共事業、醫療及交通等範疇,既是防禦框架,也是保障智能系統的策略藍圖。

明年1月1日起,《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正式生效,成為本港網絡安全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信報資料圖片)

雖然新法例沒明確提及人工智能(AI),但在數碼經濟中,AI已成為基建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應用於交通管理、能源調度、金融監察及醫療診斷等核心系統。其廣泛採用同時帶來舊式模型、黑箱算法及供應商不透明等風險,影響韌性與問責性。

新法例要求「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CIOs),保障內部及第三方系統的安全,包括雲端與供應商平台。由於AI深度嵌入複雜資訊科技(IT)架構,界定「關鍵電腦系統」(CCSs)並不容易。此外,AI性能偏移、缺乏可解釋性及新型威脅,均需持續監察。一旦發生事故,必須於12至48小時內通報,對即時監控與應變機制提出高要求。

全球各地均加強法規以應對網絡威脅。相比之下,香港法例在細節上較新加坡完善、在靈活度上勝過歐盟、在促進創新方面優於美國。其引入CCS概念、設定通報時限,並保障營運者身份,避免惡意報復。法例聚焦系統完整性與服務持續性,而非個人資料監管,平衡安全與創新。

相比之下,香港法例在細節上較新加坡完善、在靈活度上勝過歐盟、在促進創新方面優於美國。(法新社資料圖片)

條例鼓勵建立安全、可審計及具韌性的AI系統,以提升公眾信任。此務實框架既符合全球最佳做法,又保留本地創新空間,推動企業採取「AI優先」與「韌性優先」策略。AI已深度參與民生決策,如貸款批核及醫療診斷,倫理設計不可或缺。法例強調透明與問責,並應涵蓋防範偏見、公平性及包容性。科技界需推動負責任AI,確保系統公平服務所有市民,避免無意傷害。

在地緣政治與跨境司法挑戰下,CIOs必須評估供應商是否受外國法規影響,影響數據主權與控制權。這促使業界探索混合架構與亞洲區AI供應商,以提升透明度與合規性,亦可能加速區域AI生態系統發展。

全球對安全、可解釋、可審計AI的需求持續上升,香港的法例讓本地在此領域具有領先優勢。聚焦關鍵系統而非全面監管,使香港既能保持科技樞紐的地位,又能確保基建長遠可持續。

在風險驅動的數碼經濟中,能保障AI系統完整性的城市,將更能吸引資金、人才與信任。要在新法例下蓬勃發展,建議CIOs採取以下策略:

1.盤點AI系統:識別內外部AI組件並評估漏洞;

2.建立治理框架:確保透明度、可解釋性、公平性及事故應變能力;

3.確保供應鏈安全:第三方AI必須符合數據主權、審計與通報要求;

4.部署監察工具:偵測異常並即時警示;

5.與監管機構接軌:把AI合規納入企業整體策略。

香港素以靈活及進取著稱,《關鍵基礎設施條例》為發展新篇章。此法例不只是防禦工具,更是推動智能創新的平台,引領香港以誠信設計、以韌性部署、以遠見領導。未來的基建將更智能化、自主化與安全化。憑藉前瞻監管、倫理設計與創新文化,香港有望成為數碼轉型的核心引擎。

更多陳漢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