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AI效能提升組 宜借鑑美日韓 強化治理監察 任命專員統籌資源(郝本尼)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行政長官李家超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將成立人工智能(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各政府部門於工作中有效應用AI技術,初步目標訂於明年推出100個政務環節的AI工具,未來3年推出AI旗艦項目作為示範案例。然而,AI效能提升組不能只聚焦於技術本身,也要留意強化治理與監察。
國際經驗表明,AI的治理與應用需要長期積累,包括治理框架、跨部門合作、採購程序以及社會信任建設等。香港不妨借鑑其他地區,例如美國近兩年陸續通過3份行政備忘錄,要求聯邦機關任命AI總監(CAIO),設立AI治理結構,並且建立AI應用手冊。這種在各部門前線設置統籌專員,以及定期公布各部門AI項目的做法,有助確保公共資源合理使用,值得我們思考能否本地化。
立法明文賦權 減少外判
亞洲鄰近地區同樣提供參考案例。南韓去年12月通過《關於人工智能發展及信賴基盤組成的基本法》,日本今年亦通過《關於人工智能關連技術研究開發及活用推進的法律》,兩者皆為AI在公共領域的應用提供明確法律基礎。為確保本地AI政策成功,香港也應該考慮像韓、日兩國訂立專項法律,明文賦權AI效能提升組依法行事,藉此掃除部門行政慣性。
尤其是在採購招標環節,制度健全與否會直接影響AI政策成敗。近幾年其他政策領域的經驗,全都反映冗長程序、層層外判既浪費資源,也削弱了政府在技術掌控和風險治理方面的能力。
偏偏港府採購資訊科技(IT)項目時,總是傾向招標選擇第三方外判供應商,而非直接跟技術開發商簽約,推高了財政成本與稽查難度。AI特性更放大了這一問題,其運行依賴算力資源、資料管線、模型更新與安全維護;若每層都要經過中介商加價,不僅增加財政壓力,還可能降低透明度與靈活性。鑑於香港近年財政狀況緊縮,加上公眾對招標項目的信任度因相關醜聞下降,舊有採購模式實在不宜延續。
地緣政治與技術供應「兩難」
另一個更棘手的挑戰來自地緣政治與科技封鎖。香港在國際出口規制下,能夠使用的西方前沿模型與雲端服務受限。歐美企業基於合規與政策風險,也未必願意向港府提供服務,況且港府本身可能也有不少國家安全考量。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只能優先選用中國內地的AI方案,但這樣又有機會引發市民對跨境資料傳輸和私隱保障的疑慮,導致技術供應陷入「兩難」。
為了克服上述難關,港府日後採購AI技術,可考慮引入框架協議或中央平台模式,讓各部門能在合約條件透明、標準化前提下直接採購AI工具,減少層層外判,以便控制成本。在社會信任與透明度方面,當局亦要主動加強解釋、公布相關事宜,像是數據隔離、使用場景限制與監控報告等,提升決策透明度與問責性。
AI效能提升組的設立,可望為公共行政帶來一個新契機,透過制度設計,以回應財政壓力、採購公信度與市民信任的挑戰,但這並非單靠技術工具便能實現,而是需要領導層的決心和跨部門協作。只有當治理與透明度並重,AI價值才能真正落地,為市民帶來實質效益,並重塑港府高效、可靠的形象。
人工智能必讀好書

書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 Guide for Thinking Humans
作者:Melanie Mitchell
簡介:本書交織了人工智能科學及其背後人物的故事,介紹了該領域最有趣及最具挑釁性的現代工作。
更多郝本尼文章:
支持EJ Tech

